洞螈

✍ dations ◷ 2025-07-26 22:00:23 #IUCN易危物种,洞螈科,贫营养生物,欧洲两栖动物

Laurenti, 1768
Sket & Arntzen, 1994

洞螈(亦称盲螈,学名:),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文尼亚南部、克罗地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这个物种也是洞螈属下的唯一一个种。此外,它是欧洲唯一属于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欧洲唯一一种穴居的脊索动物。

洞螈有着像蛇一般细长的身体,通常长度是20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它的躯干是圆柱状的,粗细大致一致。在各肌节(myomere)的界线上,有间隔一致的皱纹将躯干分成几段。它的尾部相对来说较短,较为扁平,且被一片薄薄的鳍包围;四肢纤细,前肢三指,后肢二指;用鳃和肺呼吸。

这种动物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为了适应洞窟里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种种调整。例如,洞螈退化的眼隐于皮下,使它看不见,但它的其它感官,特别是嗅觉及听觉,则变得更加敏锐,以补偿视觉上的缺憾。此外,洞螈的皮肤中缺少色素,全体除了终生存在的三对外鳃为鲜红色外,其他部分均为白色(如在日光下饲养数月,眼和皮肤初为灰白色,后均变为黑色)。除了繁殖期外,洞螈一生中的其他时期也完全在水中度过,这点与其他两栖类相当不同。这可能与它幼体的特征有关,例如它的幼体的鳃外露,且一直留存到成年。

洞螈是斯洛文尼亚自然遗产的象征。在这个物种被发现三百年后,科学家们及广泛大众对此物种的热情依然没有衰退。由于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波斯托伊纳岩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栖息地,它成为洞窟生物学(speleobiology)最早的诞生处之一。洞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波斯托伊纳岩洞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原因是斯洛文尼亚政府利用了勃兴中的生态旅游,推广波斯托伊纳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区的观光。在波斯托伊纳岩洞的观光路线中还包括了一趟探访洞螈展示馆(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里有洞窟生态系统各层面的展示。洞螈也是斯洛文尼亚托拉(Slovenian Tolar,斯洛文尼亚改用欧元前的旧货币)上的图案。此外,它也恰巧与斯洛文尼亚最早的科学杂志之一同名,该杂志于1933年首次出版。

相关

  • 潟湖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
  • 苏珊娜·弗罗恩苏珊娜·弗罗恩(英语:Suzanne Flon,1918年1月28日-2005年6月),是一名法国舞台、电影和电视女演员。她曾赢得一座沃尔庇杯最佳女演员奖、两座凯撒奖和两座莫里哀戏剧奖。弗罗恩曾饰
  • 高去寻高去寻(1909年-1991年),字晓梅,男,河北安新人,中国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 里安·汉弗雷莱恩·阿什利·汉弗雷(英语:Ryan Ashley Humphrey,1979年7月24日-),为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他在2002年的NBA选秀中第1轮第19顺位被犹他爵士选中。
  • 港务局交通公司高速线.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骡鹿约10种骡鹿(学名:Odocoileus hemionus)因有像骡的耳朵而得名,又称做黑尾鹿,分布在北美西部的草原、农地到林地边缘。毛皮在夏天为锈棕色,冬天转为灰棕色。
  • 阴茎移植阴茎移植,指将阴茎移植于患者身体上的外科手术。阴茎供体可能是捐赠,或者人工生长(尚未临床应用)。全球首例成功的阴茎移植于2006年9月在中国广州完成。患者是一名44岁的男性,因
  • 古斯塔夫·德·莫利纳里古斯塔夫·德·莫利纳里(Gustave de Molinari,1819年3月3日-1912年1月28日)是比利时裔的法国经济学家,属于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学派。在莫利纳里一生中,他和其他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
  • 陈纬元陈纬元(1850年-1920年11月21日),后名�,字经渔,号辛楣,四川省绵州直隶州人。光绪丙子(1876年)张之洞视学蜀中,岁试诸生,以仁寿毛蜀云、绵竹杨叔峤舆绵阳陈辛湄为蜀中三杰。光绪戊子中四川
  • 黄称奇黄称奇(1925年9月-),台湾医生、作家,著有《撑旗的时代》(又名《烽火南国的少年》)和〈台大医院住院医师制度建立之初〉等文章,笔名黄称旗。彰化县员林镇人,员林公学校、台中州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