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陷阱(英语:perceptual trap)是环境变化(英语:environmental change)(通常是人为的)导致生物体避开高质量的栖息地的一种生态学情景。这一概念与生态陷阱相关,生态陷阱指的是环境变化导致偏好低质量栖息地。
在2004年一篇讨论源-汇动态的论文中,James Battin未区分高质量栖息地是被偏好还是避开的不同情景,而将两者都视为“源”。后一种情况,即避开了高质量的栖息地,在2007年首次被Gilroy和Sutherland视为一种重要现象,他们称之为“被低估的资源”。“感知陷阱”一词最早于由Michael Patten和Jeffrey Kelly在2010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但Hans Van Dyck认为该术语有误导性,因为感知同时还是其他种类的陷阱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使用不同的环境线索来选择栖息地。如果环境线索变化导致生物体避开高质量栖息地,则构成了感知陷阱。因此,它不同于简单的栖息地回避(后者即使考虑了栖息地的质量,仍可能是正确的决策)。感知陷阱的概念与生态陷阱相关,后者指环境变化导致对低质量栖息地的偏好。自然选择会对生态陷阱有强烈的淘汰效果,但不一定对感知陷阱有,因为阿利效应可能限制在高质量栖息地建立新种群的能力。
为了支持感知陷阱这一概念的提出,Patten和Kelly给出了对小草原松鸡()的一项研究。该物种的自然环境是哈伐地栎()草原,经常用丁噻隆除草剂处理以增加牧草覆盖率。除草剂处理导致灌木覆盖减少,这是一种栖息地线索,导致雌性小草原松鸡避开了栖息地而选择未经除草剂处理的区域。然而,在除草剂处理区域筑巢的雌性与未处理区域的雌性相比,筑巢成功率更高,巢的规模也更大。Patten和Kelly认为,丁噻隆处理对筑巢成功的不利影响完全能够被各种因素抵消,例如牧草覆盖的增加使巢穴更隐蔽。因此,雌鸟错误地避开了高质量的栖息地。Patten和Kelly还引用了斑唧鹀(英语:spotted towhee)()和棕顶猛雀鹀(英语:Aimophila ruficeps)()的案例,认为这些也可能是感知陷阱,它们往往会避开栖息地碎片,而实际上在栖息地碎片中筑巢的鸟,因为被蛇捕食的概率减小,筑巢成功率反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