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

✍ dations ◷ 2025-05-17 06:34:12 #俗语
俗语就是惯用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口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并不通俗和古雅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牛头不对(搭)马嘴”。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对偶就是把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的短语或 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连珠法连珠法的顶真是句与句之间的顶真。“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近代连珠法的顶真有以下例子:纠缠的总看不见 不见却永远不散 夕阳在我后面低沈 低沈的红色染我身 我身后是我一生 一生的红尘

相关

  • 细胞核细胞核(拉丁语:nucleus)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封闭式膜状细胞器,内部含有细胞中大多数的遗传物质,也就是DNA。这些DNA与多种蛋白质(如组织蛋白)复合形成染色质。而染色质在细胞分裂
  • 淋球菌/淋菌淋球菌(学名:Neisseria gonorrhoeae,奈瑟氏球菌)又称淋病双球菌(“淋”,拼音:lìn)、淋病奈瑟菌,是导致淋病的病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同属于奈瑟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菌一个属种。球菌是需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SD),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
  • 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英语: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是肽或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线性序列。按照惯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被报道从氨基末端(N)端到羧基末端(C)端。蛋白质生物合成最通常由细胞
  • 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英语:Mathematical economics),从广义上说,是指运用数学模型来进行经济分析,解释经济学现象的理论。从狭义上来说,是特指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éon Walras)开创的一般均
  • 第二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英语:Diabetes mellitus type 2,简称T2DM,台湾称为第二型糖尿病),大陆旧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语: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简称NIDDM)或成人发病型糖
  • 神经化学神经化学,是致力于神经化合物研究的神经科学分支。神经化合物是神经系统活动中的一个有机分子。这规定经常使用提到神经传送体和其它分子譬如影响神经元作用的神经活跃药物。
  • 吡硫吡硫
  •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英语:cell culture)是一种技术,是将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细胞培养在受控制的状态下,使其生长。这项技术的发展与方法,与组织培养或器官培养关系密切。细胞培养的例行步骤包
  • 共振峰共振峰(formant)是用来描述声学共振现象的一种概念,在语音科学及语音学中,描述的是人类声道中的共振情形。常用的量测方法是由频谱分析或声谱图(spectrogram,见右图)中,寻找频谱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