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十二面体烷
✍ dations ◷ 2025-07-23 06:20:40 #正十二面体烷
正十二面体烷(Dodecahedrane),也称十二面烷、正十二面烷,是一个正十二面体形状的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20H20,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它的合成首先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Leo Paquette于1982年完成,该合成路线被誉为有机合成的经典作品之一。正十二面体烷 中,每个顶点碳与三个邻近的碳原子相连,碳-碳键角为正五边形的内角108°,与sp3杂化碳原子的109.5°相近,因此张力不大。每个碳上连有一个氢原子,整个分子为Ih对称性(类似于富勒烯),质子核磁共振谱中氢原子只有一个单峰,化学位移为3.38pm。正十二面体烷与立方烷和正四面体烷同属于柏拉图烃一类。它也是多并五元环之一。正十二面体烷的全合成历时超过30年,菲利普·伊顿和Paul von Ragué Schleyer等研究团队都曾经加入进来。早在1964年伍德沃德合成三并五元环(Triquinane)时,就有人认为正十二面体烷可以很容易地由该化合物二聚制得,但结果并非如此。菲利普·伊顿在1978年时发表了一篇回顾,谈及之前对正十二面体烷合成的策略,参见:。1982年,Leo Paquette利用了一个29步反应,用两分子环戊二烯(十碳原料)、一分子丁炔二酸二甲酯(四碳)、两分子烯丙基三甲基硅烷(六碳)为原料,成功构建了正十二面体烷。该路线中, 首先用两分子的环戊二烯1与金属钠反应,借由环戊二烯基配合物中间体,与碘作用得到偶联产物二氢富瓦烯2。然后发生与丁炔二酸二甲酯3发生Diels-Alder连续反应,生成4b与4的等量混合物,不对称的4b被舍弃。接下来, 碘与底物4发生卤内酯化反应,碘与烯烃加成生成的碳正离子被羧基捕获,反应生成卤代二元内酯5。酯基与甲醇作用断键,生成邻卤代醇6,接着琼斯氧化得到酮7,用锌铜偶(Zn(Cu))处理,碘脱去。烯丙基三甲基硅烷10与正丁基锂反应得到碳负离子9,与酮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引入最后六个碳原子。然后乙烯基硅烷11与过氧乙酸在乙酸中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得到二元内酯12,用五氧化二磷和甲磺酸酸性试剂处理,发生分子内的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二酮13。用钯碳催化剂氢化还原13中的双键得到14,硼氢化钠还原羰基得到醇15。15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二元内酯16,对甲苯磺酰氯处理,经过亲核脂肪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的产物17。接下来17与金属锂在液氨中作用,碳负离子被氯甲基苯基醚捕获发生Birch烷基化,引入苯氧基甲基,以防止后面步骤中发生的烯醇化。这一步中控制氯甲基苯基醚的量,可使烷基化只发生在一个碳原子上。而后18发生Norrish光化学反应,与邻近的碳原子生成新的碳-碳键得到19,醇在对甲苯磺酸作用下消去得到烯烃20。用二亚胺还原20中的双键,二异丁基氢化铝还原酯为醇,再用氯铬酸吡啶盐氧化生成醛22。继续借助Norrish反应搭建碳-碳键得到醇23。接下来除去苯氧基甲基:Birch还原其中的苯环生成脂环族醚,酸性水解生成二醇24,氯铬酸吡啶盐氧化得到β-酮醛25,碱性溶液中经由逆克莱森酯缩合反应,醛基脱去得到26。再次发生Norrish反应得到醇27,失水生成28,还原得到29。最后一步是将29用钯碳催化剂在250℃时加压处理,反应物脱氢生成最后一个C-C键,即正十二面体烷30。以上的路线也有不同的版本。8生成12一步,另一条路线是用二苯基环丙烷基锍叶立德与8反应酸解,得到双四元环的中间体,再用过氧化氢氧化得到双螺环结构的12。17到18一步,Paquette一开始用的是碘甲烷作Birch甲基化,且甲基化在两个羰基碳上都有发生。但后期发现引入的两个甲基难以移除,最后会得到1,6-二甲基的取代物(两个甲基都在五边形交点碳上,最后一步关环时一个甲基发生1,2-迁移),而非正十二面体烷。于是减少碘甲烷的量,发现1:1反应可以只在一个碳原子上引入甲基,但是最后生成的1-甲基正十二面体烷仍然无法转化为想要的产物。而后制得了无苯氧基甲基取代的醛22,但该分子的烯醇含量很高,极易发生氧化脱氢,生成α,β-不饱和醛。于是寻找新的既可作钝化基团,不易与其他官能团发生副反应,又可以在后期很容易移除的取代基又成了新的任务。这就导致了以上路线中苯氧基甲基的使用。密度=1.412g/cm3。由正十二面体烷可以制得一系列的衍生物,它们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比如1-正十二面体烷胺可能与金刚烷胺类似,也是抗病毒及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由正十二面体烷衍生出的碳正离子可能是稳定的,并且具有不寻常的性质。改变正十二面体烷合成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可能会得到氮杂产物;改变正十二面体烷中几个环的元数,生成的球状烃可能具有捕获氦原子的功能,等等。不饱和的正十二面体烷分子也已经制得。将三氟乙酸的1-正十二面体烷醇酯 或1-溴代正十二面体烷 用碱性试剂,如具有膦亚胺结构的“P2F”(2N+F−) 处理可以得到正十二面体烯。该化合物虽然双键突出, 但它在动力学上是稳定的,只有加热到300℃才发生二聚, 原因可能与邻近四个烯丙基氢原子对双键的位阻保护有关。类似地,球面对位脱氢的正十二面体二烯也已合成,且性质稳定。它的合成路线是先用一个宝塔烷(Padogane,正十二面体烷的同分异构体)的衍生物发生分子内的羟醛反应,生成正十二面体烷二羧酸甲酯被两个邻位羟基取代的产物,然后用苯磺酰氯在吡啶中处理,转化为正十二面体烷的并合双内酯取代物,再在500℃时真空脱羧, 得到正十二面体二烯,产率50-70%。 此外,质谱研究表明,不饱和度更高的正十二面体烷脱氢产物在气相中也是存在的。完全脱氢的正十二面体烯(C20)是最简单的富勒烯,用全氯代的正十二面体二烯(C20Cl16)及全溴代的正十二面体烷(C20Br20)在高温时失卤化氢,用质谱分析裂解产物,确定了C20的存在。
相关
-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英语:Gram Staining)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这种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可将细菌分成两类,即革兰氏阳性(英语:Gram Positive)与革兰氏阴性(英语:Gram
- 拉齐拉齐(波斯语:ابوبكر محمّد زکرياى رازى ,Abūbakr Mohammad-e Zakariā-ye Rāzī ;865年8月26日-925年),波斯医师、炼金术师、化学家、哲学家。他博学多才
- 铯-137铯-137(英语:Caesium-137,符号为Cs-137),是铯元素的一个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主要由核裂变产生的核裂产物。铯-137的半衰期为30.17年。 大约95%通过贝塔衰变为barium-137m1 (137m1B
- 苏格兰历史本条目是系列中的文章据考古研究,今苏格兰地域内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证据与信息,距今约一万年前,苏格兰地域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但是并没有成文的历史资料。
- 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是英国著名大学,是伦敦大学联盟的加盟大学,也是G5超级精英大学的一员。伦敦大学学院至今共拥有31位诺贝尔奖校友,是伦敦大学系统中众多
- Tom Ford托马斯·卡莱尔·福特(英语:Thomas Carlyle Ford,1961年8月27日-),是一名美国男时装设计师和导演,在时尚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汤姆·福特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出生,父母Tom Ford与
- 性腺机能减退性腺功能低下症,又称性腺机能减退,是指生殖系统的缺陷,导致生殖腺(卵巢或睾丸)的缺乏功能。生殖腺有着两种功能,就是分泌激素(睾酮、雌二醇、抗苗勒氏管激素、黄体素、抑制素B)、激
- 智商智能商数(德语:Intelligenzquotient),简称智商(德语:IQ),是用智力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智力”)的得分。人的智商呈正态分布,目前主要的智力测验(包含最常被使用的“韦克斯
- 回归诊断回归分析(英语:Regression Analysis)是一种统计学上分析数据的方法,目的在于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间是否相关、相关方向与强度,并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观察特定变量来预测研究者感兴趣
- 自治领地自治领(英语:Dominion)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可说是殖民地步向独立的最后一步。19世纪,所有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宪政体制的,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