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酮作用
✍ dations ◷ 2025-04-25 10:15:54 #生酮作用
生酮作用(英语:Ketogenesis,又称酮体生成)是指脂肪酸降解过程结果所致的酮体生成过程。酮体主要是在肝脏细胞中的线粒体中生成。发生生酮作用是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下或是细胞中的碳水化合物储备(如肝糖)耗竭情况下作出做出的一种反应。接下来,酮体的生成作用便启动以使储存在脂肪酸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脂肪酸在β-氧化中被酶降解而形成乙酰辅酶A。在正常情况下,乙酰辅酶A被进一步氧化,而其中的能量以电子的形式被转移给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还原型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或是在三羧酸循环中被固定在鸟苷三磷酸中。然而,若是在β-氧化中生成的乙酰辅酶A量超过了三羧酸循环的处理能力或是因为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如草酰乙酸的量少而使得循环的效率低下,此时乙酰辅酶A就会被用于生成酮体:以上过程中,乙酰乙酸、丙酮和D-β-羟丁酸合称为酮体,他们被运出肝脏。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除了在合成酮体中扮演角色外,它也是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三种酮体分别是:这些物质都是由乙酰辅酶A分子合成而成。酮体被血液从肝脏中带出到肝外,当肝外组织需要从酮体中获得能量时,会经过以下步骤:由此肝外组织可以获得能量。后续机转为:生酮作用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取决于细胞或身体中可用碳水化合物的浓度。这与乙酰辅酶A所走途径息息相关:在每个人的体内,酮体的生成量都处于中等浓度,例如在睡觉时或其他在没有碳水化合物可用时,都会生成一定量的酮体。然而,当生酮作用处于一个高于正常的浓度时,那我们就可以说身体处于酮症状态。但目前还不了解酮症是否有长期不利的影响。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类,如果这些酮体的浓度过高,血液的pH就会下降,最终导致酮酸中毒。酮酸中毒会在未经治疗的I型糖尿病(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饮酒狂欢而未进食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见酒精性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会发生。在较少情况下,在一些缺少良好控制的II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浆中会检测到一些最低检测限度水平的酮体而不会有较明显的酸毒症状。MTP:HADH · HADHA · HADHB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
相关
- 活性氧活性氧类(英语: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生物有氧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包括氧离子、过氧化物和含氧自由基等。这些粒子相当微小,由于存在未配对的自由电子,而十分活跃。过
- 贺尔蒙激素(英语:hormone)也音译作荷尔蒙或贺尔蒙,在希腊文原意为“兴奋活动”。激素是指体内的某一细胞、腺体或者器官所产生的可以影响机体内其他细胞活动的化学物质。仅需很小剂量
- 正中隆突正中隆突,亦称中突(median eminence)是重要的室周器,并且是细胞因子等血携免疫信息分子优先入脑位点及脑脊液经由第三脑室流入第四脑室的必经之路,故而是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
- 变质岩变质岩(英语:Metamorphic rock)是经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原岩受到热(温度高于150〜200℃)和压力(1500巴)的作用,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逐渐变化。原岩可以是沉积岩、火成岩或是变质
- Hsub2/subSsub2/subOsub6/sub连二硫酸(H2S2O6)是一种只能在溶液中存在的化合物。连二硫酸是一种较稳定的强酸。室温下,稀的连二硫酸溶液较稳定。溶液被浓缩或者受热时,缓慢歧化分解为硫酸和二氧化硫:连二硫酸
- Opisthokonta后鞭毛生物(学名:Opisthokont)是真核生物的一个范围广泛的主要类群,包括动物和真菌界,以及原生生物的领鞭毛虫门和Mesomycetozoa。基因和超结构的研究都强烈地支持后鞭毛生物会形
- 三磷酸脱氧鸟苷去氧鸟苷三磷酸(Deoxyguanosine triphosphate;dGTP)是核苷三磷酸的一种,与鸟苷三磷酸相似,但少了一个氧原子。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 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英语:lipid bilayer 或phospholipid bilayer)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薄膜。 几乎所有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和许多病毒的包膜都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外,核被膜和
- 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现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摩亨佐-达罗是
- 董韫美董韫美(1936年3月4日-),中国计算机软件专家。生于云南昆明。195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