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费伦齐(英语:Sándor Ferenczi,1873年7月7日—1933年5月22日),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亲密伙伴。
原名萨德·佛兰克(英语:Sándor Fränkel),父巴鲁克·佛兰克,母罗莎·埃本舒兹,两人皆为波兰裔犹太人,萨德其后匈牙利化改姓费伦齐。
因精神病学工作,他透过同一家庭的其他病人核实了病人对儿童性虐待的叙述,开始相信这些叙述是真实的。这是他最终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生争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做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他因与最难以治疗的病人一起合作,并发展出比普遍的精神分析实践更积极的干预理论而引人注目。1920年代初,费伦齐批评弗洛伊德的“经典”中立诠释方法,与奥图·兰克(英语:Otto Rank)合作,创造了一种聚焦于“此时此刻”的心理疗法,透过兰克的个人影响,使美国人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概念。
费伦齐在近代于雅各·拉冈的追随者以及美国的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中得到了一些青睐。费伦齐的主张被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为在临床上强调分享情绪的互动性(亲密性)、互为主体以及咨商师的反移情的重要性论据。费伦齐的著作对美国精神分析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其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威廉·阿兰森·怀特(英语: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研究所的精神分析师就是其典型代表。
1918年至1919年,费伦齐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英语: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主席。
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在费伦齐生命的最后一刻称他为“精神病患者”,众所周知他忽略了费伦齐挣扎于恶性贫血,1933年,费伦齐死于贫血。虽然身患当时无法治愈的疾病,但费伦齐还是在1932年9月4日在德国威斯巴登召开的第12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成功地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论文——《语言混淆》。
2002年出版了《消失与重生:萨德·费伦齐在精神分析史上的地位》,费伦齐的名声得以重振。 书中有一章涉及弗洛伊德和费伦齐之间关系的性质。
费伦齐认为,童年的长期过度刺激、亲情剥夺或移情失败(海因茨·科胡特(英语:Heinz Kohut)对这一术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造成的持续创伤性影响,是导致神经质、性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原因。根据这一概念,创伤是父母或权威人物性引诱儿童形成的结果。语言混淆(英语:confusion of tongues)发生在孩子假装是父母的配偶时。病态的成人按照成人“热情的语言”来诠释儿童幼稚而天真的游戏,然后强迫孩子顺从他的热情的语言。成人使用孩子不了解的语言,并用成人扭曲的观点诠释孩子的天真游戏(孩子的幼稚语言)。例如,一位父亲正在和他的年幼女儿玩耍。在他们的游戏中,她提出让父亲担任她丈夫的角色,并希望他和她睡觉,就像他和她母亲睡觉一样。病态的父亲扭曲地解读了这个幼稚的提议,在父亲和女儿在床上的时候,父亲用不恰当的方式触碰了女儿。在这里,孩子使用她天真幼稚的语言,而父亲则用他热情的成人性语言扭曲解读了她的提议。这个成人还试图让孩子相信,成人身上的情欲真的是孩子所渴求的爱。费伦齐将创伤的概念概括为情绪忽略、身体上的不当对待和移情失败。这些暴力的显眼表现就是性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