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三世

✍ dations ◷ 2025-09-06 14:56:31 #斐迪南三世
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1608年7月13日-1657年4月2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37年-1657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25年-1657年)和波希米亚国王(1627年-1657年)。他也是奥地利大公,称斐迪南四世。斐迪南三世是斐迪南二世皇帝的长子,生于格拉茨。他的母亲是斐迪南二世的第一个妻子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作为皇帝,他的统治主要是与震撼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联系在一起。在1634年帝国统帅阿尔布雷赫特·冯·瓦伦斯坦被皇帝指使的军官们杀害后,当时是奥地利大公的斐迪南被任命为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帝国军队名义上的首脑。但是斐迪南在当时的宫廷中是属于主和派,他在促成帝国政府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尤其是萨克森)达成和解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斐迪南参与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谈判。1637年父皇去世后,斐迪南三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于整个德意志已经在战争中弄得民尽财穷,斐迪南三世急切希望能与最主要的参战国瑞典及其财政上的支持者法国实现和平,即使不得不在宗教问题上作出让步。但是他不遂所愿。战火继续蹂躏了德国11年,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在1648年终于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斐迪南三世曾3次结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堂姐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英语:Maria Anna of Spain)(1606年 -1646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斐迪南,先于斐迪南三世去世;次子利奥波德,最终继承了皇位。在玛丽亚·安娜于1646年去世后,斐迪南三世与他的堂妹玛丽亚·利奥波德女大公(英语:Maria Leopoldine of Austria)(蒂罗尔大公利奥波德五世之女)(1632年-1646年)结婚。玛丽亚·利奥波德去世于1649年。斐迪南三世的最后一个配偶是曼托瓦公爵的女儿贡萨加的埃利诺拉(英语:Eleonora Gonzaga(1630–1686))(1630年-1686年),两人的女儿包括埃莱诺,是弗朗茨一世的祖母。

相关

  • 过敏性结膜炎变应性结膜炎(英语:allergic conjunctivitis,亦称为过敏性结膜炎或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结膜的过敏性炎症,虽然症状可能非常明显,但通常不会致盲。在发达国家,估计过敏性结膜炎的患
  • 阿片酊鸦片酊(Laudanum),又称阿片酊或劳丹酊,为一种鸦片类止痛剂,是含10%质量浓度的鸦片粉的酊剂,相当于1%浓度的无水吗啡。鸦片酊为红褐色液体,味极苦。历史上曾用鸦片酊治疗各种疾病,但
  • 流血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身体表面。根据出血原因可分为两种:心脏或血管壁破裂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壁通透性增高的出血称为漏出性出
  • 几内亚蠕虫Gordius medinensis Linnaeus, 1758麦地那龙线虫(学名:Dracunculus medinensis),又称几内亚龙线虫,是一种可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属于线虫的龙线虫属(英语:Dracunculus_(nematode)),
  • 神经工程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在物理科学中,神经工程学是新兴的、用工程技术研究中枢和
  •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乌克兰语: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1845年5月16日-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乌克兰,俄国微生物学家与免疫学家,免疫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
  • 槲寄生槲寄生广义而言是指曾归属为槲寄生科(Santalaceae)的植物之总称或通称。但狭义的槲寄生通常是指学名为Viscum album的植物,已知共有六种亚种。原生于西亚、南亚和欧洲北部。它
  • 反时针方向以逆时针方向运行指依从时针移动的相反方向(如图),即可视为由左上方向下,然后转向右,再回到上。也就是说逆时针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的相反,也是镜射变换后的结果,故逆时针方向的反方
  • 双链断裂双鏈断裂(英语:double-strand break,缩写:DSB),又称双股断裂,是指双股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在同一位置被切割时发生的现象。双股断裂可诱发DNA修复,可能造成遗传重组,细胞也有一些系统作
  • 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英语: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简称WIMP),是一种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的粒子,是暗物质最有希望的候选者。理论预言这种粒子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