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铅定年法

✍ dations ◷ 2025-09-03 04:46:48 #铀铅定年法
铀铅测年法是放射测年法中最早使用且准确度最高的测年方式,可测定距今100万年到45亿年的物体年代,例定精确度大约是测定范围的1%至10%。铀铅测年法依赖两个独立的衰变链,即半衰期44.7亿年的铀238(238U)衰变至铅206(206Pb)的铀衰变系;以及半衰期7.04亿年的铀235(235U)衰变至铅207(207Pb)的锕衰变系。从铀衰变到铅的衰变链由一系列的α和β衰变组成。其中铀238和其子核素会经过8次α和6次β衰变后成为铅206;而铀235的部分则是7次α和4次β衰变后成为铅207。因为两个铀铅衰变链(铀238至铅206和铀235至铅207)同时发生,所以在铀铅测年法中又发展出了多种测年技术。铀铅测年法这个术语通常是指两个衰变链同时使用,并且在“谐和图”(Concordia diagram,参见下文)上表示。不过,如果只使用一个衰变链(通常使用铀238至铅206)时,则是使用铀铅等时线测年法,类似铷锶测年法(英语:Rubidium-strontium dating)。物体的年代也可在铀铅衰变系下只分析铅同位素的比例而测定,即所谓的铅铅测年法(英语:lead-lead dating)。美国地球化学家克莱尔·卡梅伦·帕特森是研究铀铅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式的先驱,而且因为使用此法首次精确地测定了地球的年龄而闻名。铀铅测年法通常以锆石(ZrSiO4)为样本进行,虽然本法也可以独居石、榍石和斜锆石(英语:Baddeleyite)进行。锆石形成时,铀和钍原子可以和锆石的晶体结构结合而存在于锆石中,但是铅无法进入形成中的锆石晶体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锆石内含的铅全都是放射成因核素(英语:Radiogenic nuclide)(即完全由铀或钍衰变形成的),而非从外在环境进入。当科学家测年的材料不是锆石这种可以选择性地只包含铀和钍的“良好”矿物时,就必须使用更佳的、覆盖范围更广的数据模型修正。铀铅测年法也应用在方解石、霰石等其他碳酸盐矿物。这类矿物的测年结果精确度通常低于火成岩和变质岩矿物,但在地质纪录中碳酸盐矿物较为常见。在锆石内同位素发生α衰变时,锆石的晶体会因为被释放出的α粒子撞击而受到一定程度的辐射损伤。这些损伤主要集中在母核素铀和钍周围,并且会形成使衰变产物铅从锆晶格内的原始位置被排出的通道。在母核素浓度较高区域的晶体损伤范围将会相当大,并且各个损伤区域将会形成一个损伤网。离子径迹(英语:Ion track)和晶体内微小裂纹将会进一步扩大辐射损伤区域。而这些裂变轨迹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深入晶体结构的管道,使锆石中放射衰变产生的铅同位素流失。假设锆石内的铅原子完全由衰变产生,没有流失也没有铅原子从外部进入,那么锆石的年龄可使用如下指数衰减方程式计算:其中:因此上述方程等价于:重新整理后变为:简化后得到:最后,更常见的计算公式通常是:206 Pb ∗ 238 U = e λ 238 t − 1 {displaystyle {{^{text{206}},!{text{Pb}}^{*}} over {^{text{238}},!{text{U}}}}=e^{lambda _{238}t}-1}(1)以及207 Pb ∗ 235 U = e λ 235 t − 1 {displaystyle {{^{text{207}},!{text{Pb}}^{*}} over {^{text{235}},!{text{U}}}}=e^{lambda _{235}t}-1}(2)上述公式计算结果为协和年龄(Concordant age)。将多个协和年龄随时间序列绘制为图表,就可以得到谐和线(Concordant line)。样本中铅原子的流失会造成各样本之间年代测定结果的差异。铅流失造成的年代测定偏差如下图表示。如果一组锆石样本流失的铅含量是各个样本不同,将会在下图中产生误差等时线(Errorchron)。谐和线和误差等时线的上交点可反映锆石形成的原始年代,而下交点则是使锆石成为开放系并开始流失铅的事件发生的时间;虽然下交点所表示年代的意义至今仍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没有辐射损伤的锆石可以在极高温的环境(约900 °C 以上)以外完整保留铀和钍放射衰变产生的铅,但是铀高度聚集区域产生的辐射损伤会使锆时在低温下保留铅的能力大幅下降。锆石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并且对机械风化抵抗能力甚高,这对地质年代学家而言是喜忧参半的。锆石在母岩熔化时部分区域以至整个晶体仍不会被破坏,可完整保留铀和铅同位素量以测年。形成时间甚久,并且经历地质事件相当复杂的锆石晶体可包含多个形成年代差异甚大的区域(通常是类似树轮的晶体中核心区域最古老,最外围区域最年轻结构。),并且不同区域会纪录不同时期的岩石状态。这种复杂状况的解决方式(取决于保留铅的最高温度,也可存在于其他矿物内)通常是使用离子探针(二次离子质谱法(英语: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或激光感应耦合等离子质谱法(英语: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

相关

  • 胆囊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用。胆囊是一个有弹性的梨形囊袋。胆囊内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会分泌出粘液,构成粘膜。保护胆囊内壁免受胆汁腐
  • 胎膜羊膜囊是两层坚韧、薄、透明的膜,位于羊膜动物的胎盘之内。装着发育中的胚胎(后来变成胎儿),直到出生前不久为止。内层的膜是装着羊水和胚胎的羊膜。外层膜绒毛膜包着羊膜,本身是
  • 总界在生物分类学中,域(英语:domain、superkingdom、empire、拉丁语:regio)是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沃斯1990年设计的三域系统中最高的分类单元,该系统中,生命之树(英语:Tree of life (biolo
  • 联经出版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简称联经,为联合报系旗下第一家出版社,创立于1974年5月4日,定位为综合性出版社。1974年5月4日,联合报系成立联经出版。1987年,联经出版董事长王惕吾,总经理刘国瑞
  • 汆(拼音:cuān;注音:ㄘㄨㄢ)是烹饪时对食材的一种处理方法,又称汆烫、川烫、焯水或飞水。较常用的一个意思是指把食材放入沸水中片刻,透过水的热力烧煮食材。可以达到去除肉类血水
  • 卡方分配卡方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 χ²-distribution,或写作χ²分布)是概率论与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概率分布。k个独立的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平方和服从自由度为k的卡方分布。
  • 主要碱性蛋白n/an/an/an/an/an/an/an/an/an/a主要碱性蛋白(英语:Major basic protein,MBP),全称为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英语:Eosinophil Major basic protein),也称为蛋白多糖2(Proteoglycan
  • 小行星4179小行星4179 (4179 Toutatis)是一颗阿波罗型艾琳达族小行星,同时也是一颗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小行星4179的轨道和木星形成3:1的轨道共振,和地球形成1:4的轨道共振。由于它的轨道倾
  • 波音707波音707是美国波音公司在1950年代研发的首款四发动机喷气式飞机,载客量为140至189人,航程为2,500至5,750海里(4,630至10,650千米)。707是波音的首款喷气式飞机,采用后掠翼、发动
  • 湿吻深吻,又称湿吻、舌吻或法式接吻,是一种浪漫而性感的接吻方式。通常是接吻时舌头放进对方口中,与对方舌头相互接触。深吻会碰触伴侣的嘴唇、舌头及口,这些部分对碰触相当敏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