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1)(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25年至1855年在位。保罗一世第三子。其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国皇帝。在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农奴获得了从事商业,和从一个地主的属地迁徙到另一个地主属地的自由。农奴比例降到了35%。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因为农奴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在1861年被彻底废除。
美国历史学家Kliuchevsky博士指出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农民的三个显著的改变:
尼古拉一世任内在1853年俄罗斯帝国的舰队与土耳其作战取得胜利,保护巴尔干地区的东正教人口不受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然而,这却导致恐惧俄罗斯帝国进入地中海的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发动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帝国战败,尼古拉一世于战争结束前夕过世。
1825年军官发动类似十月革命的前身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对其采取严厉镇压措施。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秘密警察第三厅。镇压波兰1830年起义。在1830年,全国霍乱流行,颇有世界末日之感,为抚慰人心,提供一套意识型态对抗法国的共和革命思想,当时法国大革命之后贵族、神职人员遭到屠杀,超过50万人丧生,国家内忧外患以及产生激进的左右两派和雅各宾派的独裁专政,以及拿破仑战争的动荡,由他的教育部长乌瓦罗夫提出君主专制,东正教,民族性理论。民族性是利用当时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潮,称俄罗斯人为上帝选民,最能忍耐。
尼古拉一世还是大公时,在1815年、1816年两度访问柏林,与普鲁士的夏洛特公主相爱并订婚,于1817年结婚。这也是一桩政治联姻,夏洛特婚后即改信东正教,改俄罗斯名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二人是远亲,都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后代。有4子3女:
(包括波兰立陶宛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