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7°36′17.5″S 110°13′48.4″E / 7.604861°S 110.230111°E / -7.604861; 110.230111
曼都寺(爪哇语:ꦕꦤ꧀ꦝꦶꦩꦼꦤ꧀ꦢꦸꦠ꧀,罗马化:Candhi Mendut,印尼语:Candi Mendut)为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马吉冷的佛教寺院,推测建于夏连特拉王国时期(8世纪后半至9世纪前半)。曼都寺位于日惹特区首府日惹西北方,路程约41.4千米。曼都寺与婆罗浮屠、帕翁寺三座寺庙于1991年以“婆罗浮屠寺庙群”名称登录为世界遗产,为印度尼西亚第1个世界遗产。
曼都寺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马吉冷,位于日惹西北方,路程约41.4千米。曼都寺西边距离帕翁寺约1,150米,距离婆罗浮屠约2,900米。婆罗浮屠、帕翁寺、曼都寺由西向东排列于一直线上,暗示这三座寺庙有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关联。寺庙名称“曼都”,意为在竹林中的寺院。曼都寺推测建于夏连特拉王国(8世纪后半至9世纪前半)期间。荷兰考古学家约翰尼斯·卡斯帕里斯(英语:Johannes Gijsbertus de Casparis)指出,824年建立的卡兰登加碑文(英语:Karangtengah inscription)中,提到拉凯·瓦拉克(印度尼西亚语:Rakai Warak)国王曾盖了一座名为韦努瓦纳(Wenuwana)的寺庙,“韦努瓦纳”意指竹林,该寺庙即为曼都寺,代表824年时曼都寺已存在,其观点现已普遍受到考古学界认可。
曼都寺曾被遗弃于丛林中达数个世纪,其被遗弃的原因未知。1836年在茂密的丛林中发现了寺庙,荷属东印度政府在1897年至1904年间仔细研究并进行修复工作,因经费问题后来中止修复,1925年重启修复。曼都寺初建时采用石灰岩,整修时以颜色接近,但较坚固的安山岩取代,保存至今:3-831。
曼都寺面向西北方,寺庙的基座须弥座为方形,每边长13.7米,高3.7米。基座上的寺庙高22.7米,基座加上寺庙合计高26.4米。寺庙正面有阶梯,阶梯两边外侧上有摩伽罗雕刻;内侧有浅浮雕,讲述佛教教义的本生动物寓言故事。基座顶部、寺庙主体外侧有露台,可以供信众顺时钟绕行寺庙的仪式。寺庙外壁有众多菩萨雕像,包括圣观音、弥勒菩萨、纯陀(英语:Cunda Kammāraputta)、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迦叶、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根据考证,寺庙的屋顶原本应有佛塔,其大小与风格可能和萨基湾寺(英语:Sojiwan)(印尼语:Candi Sojiwan)类似,但目前已不见踪影。:88-96
寺庙内部原有前厅与主室两间,但前厅与主室间的部分墙壁已不见。前厅内壁一侧有孩童围绕的鬼子母浮雕,它是生育和母性的象征,在当地人中很受欢迎,是渴望生育的夫妇的祈祷场所;另一侧有大元帅明王、生命之树(英语:Kalpavriksha),以及其他印度宗教神明(英语:Devata)的浮雕。主室内有一佛二菩萨石雕像。正面为毗卢遮那佛坐像,高约3米,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像,高约2.4米,右侧为金刚手菩萨像,高约2.6米。三尊像皆有莲瓣形头光,坐于有背屏的须弥座上。主尊佛以跏趺坐姿势,身穿袈裟,手结转法轮印。身后背屏刻有摩伽罗、狮子、象等装饰:12-920。
每年的卫塞节期间,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徒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卫塞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般涅槃的节日,为公历五月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农历十五日),自1983年起为印度尼西亚的公众假日。印度尼西亚各地佛教徒聚集于此朝圣,由曼都寺出发,一路诵经、经过帕翁寺至婆罗浮屠。每年卫塞节有例行的宗教仪式,从天芒宫县(英语:Temanggung Regency)的均普里特(Jumprit)泉水汲取圣水,以及从格罗博根(Grobogan)村中的永恒之火(英语:Mrapen)点燃火炬,用以作为祝福。圣水与火炬在游行前会放在曼都寺中,在朝圣游行时携带。仪式结束后,在帕翁寺、曼都寺、婆罗浮屠等地会施放成千上万的天灯,象征对大千世界的开悟。
第1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1991年12月,于突尼斯迦太基召开,由印度尼西亚申报的项目“婆罗浮屠寺庙群”经大会通过,为印度尼西亚第1个世界遗产,曼都寺的世界遗产编号为592-002号。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592:婆罗浮屠寺庙群(英语:Borobudur Temple Compounds)(婆罗浮屠 · 曼都寺 · 帕翁寺) · 593: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 · 642:普兰巴南寺庙群 · 1194:巴厘省文化景观:以苏巴克为三界和谐哲学的载体1610:沙哇伦多的翁比林煤矿遗产
608:乌戎库隆国家公园 · 609:科莫多国家公园 · 955:洛伦茨国家公园 · 1167†:苏门答腊热带雨林(古农列尤择国家公园 · 布吉克尼西士巴拉国家公园 · 巴瑞杉西拉坦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