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库普人

✍ dations ◷ 2025-11-28 10:15:26 #谢尔库普人

谢尔库普人、谢利库普人(俄语:Селькупы),又译为塞尔库普人(英语:Selkup),1930年代前称奥斯加克-萨莫耶德人,是俄罗斯西伯利亚萨莫耶德人的一个族群,居住在托木斯克州的北部地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

谢尔库普人说谢尔库普语,该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萨莫耶德语族。

谢尔库普人起源于鄂毕河流域中部地区,在公元后第一个千禧年的早期从萨彦岭地区迁徙而来的萨莫耶德部落与当地原住叶尼塞部落混合而成。

在17世纪,一些谢尔库普人向北迁徙至塔兹河和图鲁汉河两岸。他们主要从事打猎、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在18世纪,谢尔库普人参加了一场大规模的洗礼运动,但后来很多人又回归至他们古老的宗教信仰和习惯。

2002年人口普查显示俄罗斯有4,249个谢尔库普人(1970年时为4,300人),而2001年人口普查显示乌克兰有62个谢尔库普人,但只有一人的母语为谢尔库普语。

相关

  • 地形突起度地形突起度(英语:topographic prominence)指一座山峰高于其周围不包围更高山峰的最低等高线的高度,用以衡量山峰的独立性。地形突起度1500米以上的山称为特独立山峰(英语:ultra pr
  • 湘桂走廊湘桂走廊是位于湖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的狭长平原。湘桂走廊被夹在南岭的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自古就是中原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从前湘桂走廊重要交通是河运,有灵渠连通湘
  • 张端 (崇祯进士)张端(1618年-1655年),字正之,号中柱,山东莱州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祯末科进士,后仕清,官至大学士。父明末尚书张忻。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清顺
  •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托马索·乔万尼·阿尔比诺尼(意大利语:Tomaso Giovanni Albinoni,1671年6月8日-1751年1月17日),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擅长协奏曲的写作,曾对巴赫产生重要的影响。托马索·乔万尼·
  • 党化教育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所持有的一套政治理论意识形态的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进行相关宣传,也即教育的党化。更进一步的党化教育指将意识形态推广
  • 成为女主角吧!“成为女主角吧!”(ヒロインになろうか!)是日本的女子偶像组合Berryz工房的第25张单曲。2011年3月2日由PICCOLO TOWN发售。
  • 2010年波兰空军图-154坠机事件2010年4月10日,一架载有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政府和立法机构众多高官的图-154型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坠毁,机上包括多名波兰政府高官、国会议员及军事将领,连同机组人员在内共96人全部遇难,驾驶失误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在莫斯科夏令时间10:56(世界协调时06:56,华沙时间08:56),搭载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图-154型客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试图降落时坠毁。卡钦斯基预定访问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大屠杀70周年的活动。飞机从华沙肖邦机场起飞,预定降落在斯摩棱斯克北机场。活动组织者选择苏
  • 谢绶 (成化进士)谢绶(?年-1512年),字朝章,号西楼,山东东昌府朝城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十三年丁酉科山东乡试举人,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进士,授任丘县知县,行取南京都察院理刑,弘治五年(1492年)十二月实授南京四川道监察御史,丁忧归。十一年闰十一月复除江西道御史,十三年巡按山西宣大,改按两浙,十七年十二月晋湖广按察司副使,丁忧守制。正德初调任四川,五年(1510年)五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六年六月升大理寺右少卿,十二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赞理军务,七年闰五月卒。元配张氏,累封恭人,生二子:谢诏,锦衣卫
  • 黄尊素《浙江余姚黄氏宗谱》载黄尊素像黄尊素(1584年-1626年),字真长,号白安,明末官员,浙江余姚县(今余姚市)人。黄尊素官至御史,属东林党人,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而死于诏狱,是“东林七贤”之一。又与汪文言并称“黄汪”,又称“东林党二智囊”。黄尊素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三甲进士,除宁国府推官,为官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天启二年(1622年)升山东道监察御史,参劾魏忠贤阉党不遗余力,上《士气已竭》疏,天启六年(1626年),受魏忠贤所害,入诏狱,被拷打致死,据说死状凄烈,头破血流。与黄尊素同时死难
  • 莿桐林家日治时期南台湾望族,家族以经营糖部出身,成为钜富。家族中,以鹰取田一郎所著《台湾列绅传》所载之林本,为林家三房子孙,人称“莿桐一只虎”、“莿桐恩主公”,开发云林县莿桐乡、东势乡全境最有名。莿桐林家祖籍为今日之福建省诏安县四都镇西张村。乾隆年间,西张林家第14代的林坪(有些版本又作“林平”,大房)、林堂(二房)与林串(三房)兄弟三人渡海来台。黄怡菁(2013)研究显示,兄弟在落脚于甘厝庄以后,三房之林串为了靠近拓垦的土地而迁移至莿桐巷、后又于道光年间搬到埔子庄时,当时所开拓的田园便是以种植甘蔗为主。到了林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