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随笔》(越南语:),越南汉文史籍,两卷,由黎末阮初官员范廷琥撰。该书以笔记小说形式编写,内容丰富庞杂,记录宫廷王府的传闻旧事、官制礼仪、科举考试、诗文发展、文坛掌故、名人轶闻、风俗世情、名胜古迹、动植物、地理等等方面,既有作者的自身经历,也有参照经典而作。因作者对本书不少内容做过考订工作,因此有相当的可信度,可补史书的缺漏。
《雨中随笔》的作者范廷琥(生卒年:1766/1768─1839年),越南北部人,在后黎朝晚期的郑主政权时入学国子监,及后国家战乱频仍,范廷琥隐居乡村,专志于学。到阮朝时期,1821年(明命二年)献书于明命帝,获命为翰林院行走,不久请辞,1826年(明命七年)朝廷又命为翰林院承旨兼国子监祭酒,越年告病回乡。后又获召为侍讲学士。范廷琥一生撰述甚丰,有《黎朝会典》、《邦交典例》、《景兴辛巳册封使馆书柬诸集》、《安南志》、《乌州录》、《哀牢使程》、《大蛮国地图》、《乾坤一览》、《庆安册銮范家世谱》、《册銮范氏支系世谱》、《羲经测蠡》、《日用常谈》、《东野学言》、《伴接存奉》、《桑沧偶录》(与阮案同著)及《雨中随笔》等书。
从《雨中随笔》卷上《自述》里可知,范廷琥自少酷爱典籍,九时已学习《汉书》,成长期间对“古书古诗,爱之不能去手”,日后连起居生活也不离阅读,“每朝饭初罢,出就客堂,傍堆群书数架,随意抽阅”。本书便是范廷琥引经据典,顺手拈来,或为亲身所历,记述而成。其编撰时间,卷上《怪事》有“嘉隆乙丑秋”的纪事,即为1805年,这也是书中最晚的纪事,本书写成时间则稍晚于此。
本书分为两卷,共九十一个小目,内容庞杂,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考证沿革,包括制度、风俗、地名等,大致先叙述它们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再述其在越南的变化,考究源流,辨别讹误,以求回复古人原意。二是记人、记事,涉及因果来世、神人感应、卜巫禳灾,着重心理刻画。
此外,据台湾中央研究院“越南汉喃文献目录系统检索”,现存的《雨中随笔》抄本,还有“附诸家诗集”,故又名《雨中随笔附诸家诗集》(越南语:)。有抄本更附载另外两本书,分别为《汭川随笔诗编全集》第二卷(阮克宅撰,葛亭黄氏品评),以及《草堂诗集》卷一(范贵适撰)。
据越南学者临江指出,河内汉喃研究所藏有三个《雨中随笔》的抄本,其中两个抄于嗣德帝以后,内容均有残缺,还有一个抄于1941年(保大十六年),其所据底本却远较前两抄本为早,内容较完备。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有1906年(成泰十八年)抄本。1928年(保大三年),阮有进将此书译成越南语,载于《南风杂志》出版,1972年河内文学出版社再版。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越南汉文小说集成》,均有收录本书,前者由临江校点及写“出版说明”,后者由孙轶旻校点,临江、孙轶旻、朱旭强写“提要”。
《雨中随笔》在后世获得重视。学者临江、孙轶旻、朱旭强指出,作者范廷琥对本书中有关历史、礼制、风俗的内容,都编排得层次细密,且考订相当详实。而对涉及因果、神巫方面的内容,则能写出浓厚的小说意味。学者任明华认为,本书有关历史的内容,带有真实、详细的记载,可补史书不足,有的篇幅还有助了解中越关系和文化交流。而书中还有一些宗教题材内容,怪诞不经,是受到道教、佛教思想影响而成。
《雨中随笔》原无目录,部分内文没有标题。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越南汉文小说集成》,整理刊行本书时,都按篇次及文意编订总目。这两个本子内容虽同,但某些篇目命题却有差异,为此将各篇目分成两组(一个版本一组),表列如下:
卷上
卷下
※上表参考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册《笔记小说类》(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以及同书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里所收录的《雨中随笔》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