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指道教经典。古时候又以“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纬”、“金函”、“仙经”、“丹书”、“道书”等词称呼道经。道经的总集称为“道藏”,为道教的一切经。
按道教传说,道教经诰起于诸天之上、妙气所成形的自然天书,由三清境三位尊神,玉清境天宝君、上清境灵宝君及太清境神宝君各自说讲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经,合三十六部尊经,再辗转由高圣仙真传授给道教各派祖师,流布人间。道士皈依诵曰:“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讲真经。
就历史而论,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揽收先秦老庄典籍,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并吸收、变造两汉的方术、数术、谶纬,与佛典,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等方面,形成了卷帙浩繁、驳杂多端的经籍书文。
道教流派众多,历史上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道士所传承的经箓、丹书、修炼方术、斋醮科仪各有侧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增删去取,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发展。尽管后世衍生的流派众多,道教的基本信念和追求目标,皆源自老子无为不争、虚无清静之“道”,其宗旨在于去除邪杂心念的牵累,澡雪心神,积精聚气,累德增善,经长久修行,最终与道合真;入世则旁通治术,出世则长生成仙。
从现代观点来看,道教一切经可概括为讲说道的起源展开,及大罗天界与冥府阴间的教义部门,演示符咒法术与驱邪祓厄斋醮的方术部门,金丹修炼与养气调息的医术部门,以及竖立道教戒规的伦理部门。道教典籍虽多,当代道士大多以念诵《玉皇经》、《三官经》、《功课经》、《清静经》为主,钻研道学者才会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参同契》等书。通行的道教护身咒语,则有遣召丁甲神将的“六甲秘祝”、北帝煞鬼的“天蓬神咒”、役使雷霆的“金光神咒”。
林语涵所著《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一书,则开列了二十六部主要的道教经典:《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度人妙经》《阴符经》《清静经》《西昇经》《心印经》《黄庭外景经》《黄庭内景经》《玉皇经》《玉枢经》《三官经》《北斗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内观经》《洞玄灵宝定观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坐忘论》《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龙门心法》。
鉴于道书繁多,历代道士因之撷采章句、汇编成众多部类书,如《无上秘要》《道教义枢》《云笈七签》,外丹术著作《庚道集》,内丹术著作《修真十书》《道枢》,咒语书《太上三洞神咒》,术法书《金锁流珠引》《道法会元》,斋醮书《灵宝玉鉴》《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老子 (道德经)
庄子 (南华经)
文子 (通玄经) / 淮南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灵宝元始无量度人经
太上老君常清静经
玉皇心印经
太上黄庭经
黄帝阴符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五岳真形图
灵宝天文五符
正一盟威符箓
道教义枢
云笈七签
道枢
早期的道教,习尚道家、阴阳家、神仙家思想,通晓巫鬼之道、方技要诀。以张陵为首的张天师世家,和葛玄、葛洪,同为道教初期的重要世家和道流,当时流传的道书,以《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太上正一盟威法箓》、《太平经》、《三皇天文》、《灵宝五符天文》、《五岳真形图》、《太清丹经》、《九鼎丹经》为主,囊括符箓上章、金丹药饵、按摩导引、吐呐行气、房中补精等方术,《抱朴子》为此一时期各种神仙方术理论的总结,尤重金丹(外丹)的功效。
《列仙传》、《神仙传》记载了上古三代至秦汉神仙的事迹,东汉时则有神化老子的著作撰出。
至东晋末年,尊崇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玉晨大道君的上清经系和灵宝经系开始广泛流传。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以上清、灵宝、三皇“总括三洞”,编制了《三洞经书目录》。上清经系,以《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要,茅山道士陶弘景作《真诰》、《登真隐诀》,教人“存思”身外景物、身中诸神,守“三元真一”,乃至于守“脑九宫”,徊风混合为“帝一”;灵宝经系,以《元始赤书五篇真文》摹画自然真文,《昇玄步虚章》吟咏洞章,洗心奉斋,《灵宝度人经》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并余诸经演说科仪斋法、教戒缘起。
在三洞体系以外,又有马迹山道士王纂,传出《洞渊神咒经(英语:Divine Incantations Scripture)》,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宣说《老君音诵诫经》,楼观道道士,传扬《化胡经》、《西昇经》、《开天经》、《妙真经》,南朝天师道徒作《三天内解经》等,多属于较为尊崇太上老君的经典。北周武帝宇文邕,令通道观学士编纂《无上秘要》,集此一时期道书精要之大成。当时还传有《真灵位业图》梳理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养性延命录》述养生延年的要诀,以及《洞玄灵宝五感文》、《洞玄灵宝授度仪》论斋法要旨与仪轨。
隋唐道士重新阐发《老》《庄》《文》《列》等道家书籍,融通佛教中观空性的思想,以重玄为宗,传扬《昇玄内教经》、《真一本际经》,并有《道体论》、《坐忘论》、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吴筠《玄纲论》、谭峭《化书》、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庄子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教灵验记》《道门科范大全集》、张万福《三洞众戒文》、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等论著,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孟安排《道教义枢》为此一时期义理的重要总结。
这段时期,也确立三洞四辅体系,以及从“正一”至“太玄”、“洞神”、“洞玄灵宝”,最终到“洞真上清”的经箓法位制度。北宋天禧年间,张君房总括道藏七部精要,编成《云笈七签》,即特别突出“洞真上清”的地位。除了重玄思想,当时还有《定观》、《内观》、《清静》、《太古》、《大通》、《胎息》、《消灾护命经》、《生天得道经》、《得道了身经》、《虚皇四十九章经》等谈论“静心养性”的小型经典,以及《天童护命经》、《北帝天蓬护命经》等护身咒流传开来。
在唐代以后,须经过严格的考试,熟读《道德经》、《度人经》等,才能获得“度牒”受度入道。
逮至宋元,道教与易学合流,宗奉锺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重新阐发《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开创内丹术“性命双修”之法。最著者,为张伯端显《道德》、《阴符》隐旨,所作的内丹祖书《悟真篇》。另有全真祖师王重阳,提倡三教本一家,劝人诵《心经》、《孝经》、《道德》、《清静》,作《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阐明“真功、真行”的全真宗旨。张、王二人皆独以“内丹炼养”为登真成仙之道,斥服气、符祝、外丹、房中为旁门小术。
此段期间还有《指玄篇》、《金丹四百字》、《灵源大道歌》、《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诸真内丹集要》、《真仙直指语录》、陈虚白《规中指南》、陈致虚《金丹大要》、李道纯《中和集(英语:The Book of Balance and Harmony)》、白玉蟾《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王志谨《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张三丰《大道论》等众多内丹术著作,以及集炼养要语大成的《道枢》,内丹命功修炼精要的《心印经》流传。
内丹术同时也促成炼养与符咒结合的雷法盛行,而以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最为活跃,计有《道法会元》、《清微丹诀》、《上清天心正法》、白玉蟾《道法九要》、萨守坚《雷说》《内天罡诀法》、张继先《明真破妄章颂》等专著,并有与之关系密切的《雷霆玉枢宝经》《雷霆玉经》及其科仪传出。
陆修静以来的灵宝斋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有《灵宝玉鉴》、《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上清灵宝大法》等灵宝斋法的编纂,尤以“炼度仪”为灵宝之要,视《九天生神章》、《灵宝救苦经》等为炼度亡魂之秘文。奉许逊为祖师,强调“本心净明,忠孝为贵”的净明道,则传下《净明忠孝全书》。
此外,宣说天庭之主玉皇上帝来历功德的《玉皇经》,召真武大帝收断妖魔的《真武经》,祈请北斗本命星君消灾延寿的《北斗经》,以及宣扬天人感应和善恶报应思想的《太上感应篇》,也在此时广为流行。南宋绍熙年间,有道士谢守灏编纂了最为全面的老君神话传记《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元代浮云山道士赵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收神仙、道士899人的传记。
公元1222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前往西域见成吉思汗,三次向其讲道。其谈道论玄之言,由成吉思汗的近侍耶律楚材记为《玄风庆会录》,欲使“天下共知玄风庆会一段奇事”。
元、明以后,天下道门逐渐收拢为居宫观行“清修”的全真教,和设道坛作“法事”的正一道,并有全真《金莲正宗记》《甘水仙源录》、正一《汉天师世家》、上清《茅山志》的道门谱录编纂。鉴于历代道藏均已湮灭不存,明成祖、明英宗敕令万法宗坛龙虎山张天师主持《正统道藏》编修,全藏以《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居首。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刻印《续道藏》,增收《三官经》、洪应明《长生诠经》《无生诀经》《消摇墟经》等道书。明代编修有《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广收仙佛圣贤之传说。
明末清初时,道教逐渐形成早晚课诵的风气,而编集《功课经》。清初,龙门派王常月住持第一丛林白云观开坛授戒,传下《龙门心法》。这段时期,也产出不少内丹著作,陆西星《方壶外史》,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刘一明《修真九要》,李西月《三车秘旨》,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作者不详的《性命圭旨》、《太乙金华宗旨》也颇为流行。
正一道龙虎山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王常月《初真戒律》、闵一得《全真参访集》列出了当时重视的道门要典,而在清朝嘉庆、光绪年间,天仙派刻印《重刊道藏辑要》收录道藏精要,新增不少题为“孚佑上帝”、“八洞仙祖”、“文昌帝君”的乩仙之作。
民国时期,有以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及《黄庭经》与《文始经》为“道教五大经典”的说法,而北京白云观每年冬季会对《阴符经》《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功课经》《化书》《参同契》《悟真篇》等重要经典进行讲学。《功课经》《玉皇经》《三官经》《清静经》等,成为道士平日在宫庙必备的诵读功课。
此外,民间乩坛的盛行,造作出各种杂揉儒释道思想,敬奉地方民间信仰神明的经书和善书。而以气功为名,标榜可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也以一种通俗、简便、末流化的炼养形式流传开来。
历代皆不乏兼习医方与术数的道士,近代以五术“仙、医、命、卜、相”称之。除仙经丹书外,还会研读《黄帝内经》《圣济经》《千金方》《千金翼方》《枕中方》《和剂局方》《针灸大成》、《李虚中命书》《渊海子平》《五行精纪》《三命通会》《星学大成》《星命溯源》《天官五星》《星平会海》《演禽通纂》《紫微斗数捷览》《紫微斗数》(续道藏)《河洛理数》、《周易》《皇极经世》《易图通变》《推背图》《灵棋经》《卜筮全书》《卜法详考》《灵台秘苑》《乙巳占》《开元占经》《太乙金镜式经》《太乙福应经》《六壬神定经》《占事略决(日语:占事略决)》《龙首经》《六壬大全》《六壬直指》《遁甲符应经》《遁甲演义》《五行大义》《玉匣记》《协纪辨方书》《风角书》《太白阴经》《参筹秘书》、《麻衣神相》《管氏地理指蒙》《葬书》《地理新书》《撼龙经》《疑龙经》《玉髓真经》《催官篇》《博山篇》《平砂玉尺经》《人子须知》《地理五诀》《阴宅集要》《黄帝宅经》《阳宅十书》《阳宅三要》《阳宅集成》《水龙经》等书籍。
三洞四辅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经丹书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三洞”、“四辅”合称“七部”。三洞为,洞真、洞玄、洞神。四辅为,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之下又再分为十二类,是为三十六部。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七部各有其道统源流,不同教派的经典有各自的传授和发展源流,最终形成了七部分类体系。
从道经源流来说,洞真部是上清经,洞玄部是灵宝经,洞神部是三皇经,太玄部是老子经,太平部是太平经,太清部是丹书,正一部是天师道经。随着道经不断增加,从唐起,有些道经已不能为七部所容,《道藏》的分类就有些不适应需要了。
明代《正统道藏》视“洞真部”为元始天尊所说,“洞玄部”为灵宝天尊所说,“洞神部”为太上老君所说,对道经的分类就不尽合其源流。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而今大多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今入《洞真部》。《道藏辑要》参照明代道藏,将“三洞”及受启于“三清”的道书放在前面。
《中华道藏》依道门旧例,保留三洞四辅名目,但所收经书皆据其内容性质,或时代先后、所属门派,重新分类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法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目录索引七大类,分编为49册。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将著录的道经分为25类:1老子、2庄子、3诸子、4阴符经、5黄庭经、6参同契、7目录、8传、9记、10论、11书、12经、13科仪、14符箓、15吐纳、16胎息、17内视、18导引、19辟谷、20内丹、21外丹、22金石药、23服饵、24房中、25修养。
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将道家之术分为五类:1 清净:黄帝、老子、列御寇、庄周之书所言者,清净无为而巳,而略及炼养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2 炼养: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炼养而不言清静。3 服食:卢生、李少君、栾大之徒,则言服食而不言炼养。4 符箓:张道陵、寇谦之之徒,则言符箓而俱不言炼养服食。5 经典科教: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所谓符箓者,特其教中一事,于是不惟清净无为之说略不能知其旨趣,虽所谓炼养服食之书,亦未尝过而问焉矣。
南北朝时,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雏形。唐玄宗下令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宋真宗、宋徽宗、金世宗等帝王,皆下令搜访道经,编修道藏,其中宋真宗时又编有《云笈七签》,撮道藏之精要,有“小道藏”之誉。元朝时,全真道道士,将全真道新撰著作纳入道藏,是为《玄都宝藏》。
元宪宗、元世祖先后两次焚经,元末又被兵祸,《道藏》多毁亡。
明朝两次纂校《道藏》,先后由43代天师张宇初、通妙真人邵以正负责。明英宗正统十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50代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凡180卷,名曰《万历续道藏》。
清朝无道藏之结集。道书纂修最重要的有《道藏辑要》,收道藏之精华,又收明清时期新出道书。
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道书集成》、《中华道藏》,并且有搜集整理明《道藏》未收道书,将明代以来数百年问世的道教文献,编纂为《中华续道藏》的计划。在选辑方面,也有精选明代《道藏》主要经书,并补充大量藏外道书的《道经精要》计划。
现存明代正统、万历年间编纂的道书总集《道藏》,共有5485卷,1487种书,若加上《道藏》失收,以及明代以后出现的道书,许多学者估计,不下万卷。
道教石刻经文,约始于唐代中叶。最早的道教刻石为唐朝景龙二年 (公元708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开元26年 (公元738年),龙兴观又造有“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经幢,于现存数通古代道德经幢中,保存最为完好。另外,在邢州龙兴观、庆阳县天真观、文登县昆嵛山等地都还存有镌刻道德经的石碑、摩崖或经幢。除了老子《道德经》,现下还留存的道教石刻经文,尚有《阴符经》、《常清静经》、《消灾护命经》、《生天得道经》、《北方真武妙经》等十余种。
荟萃了中国古代碑石艺术的西安碑林,就收有郭忠恕用篆书、隶书、古文三体书写的阴符经,以及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长安国子监的《佛道图文碑》。石碑刻有一篇佛教经文:摩利支天经(道教尊为斗姆元君),和四篇道教经文:黄帝阴符经、太上老君常清净经、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太上天尊说生天得道经。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于河南嵩山刻有《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的石碑。
明朝宣德三年,贮藏石刻佛经的房山石经第七洞,在全真道士陈风便和正一道士王至玄的募刻下,收纳了《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髓》、《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本行集经纂》、《无上玉皇心印经》四部道经。珍贵的道书碑刻,则有王屋山的《有唐贞一先生庙碣》。其碑阴刻有道士张弘明抄录的形神《坐忘论》,和云笈七签所收版本不同。
书法家写道经,则始于王羲之、杨羲二人,以《黄庭经》和《内景经》为代表。道教经典中,除《黄庭》系统之外,被写得最多也最早的,为题名褚遂良手书的《阴符经》,褚书所传另有《度人经》《西昇经》。唐朝广受推崇的道经书帖,尚有题名为柳公权书写的《度人经》《常清静经》《消灾护命经》和锺绍京《灵飞六甲经》帖。
唐代亦为道经写本发展的高峰期,存世800余件的敦煌道经写卷中,种类涵盖三洞四辅的经藏体系。传抄最多的为《太玄真一本际经》,老子《道德经》亦占相当比例,其次有《洞渊神咒经》、《老子化胡经》、 《灵宝天尊说十戒经》等。道经杂抄,以及道士论道、行斋醮符箓的文书也在抄写之列。
唐代以后,苏东坡、米芾、赵孟�、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孔继涑等人,都是兼写佛道经典的大家。所留法帖,除了《黄庭经》、《阴符经》、《道德经》、《洞古经》、《玉枢经》、《高上大洞玉经》之外,更广及《参同契》、《金丹四百字》、《太上感应篇》、《纯阳吕祖宝诰》和《关圣帝君宝训(英语:Holy Emperor Guan's True Scripture to Awaken the World)》。古代帝王也有道教写经作品传世,他们出于对道教经书的重视或者对书法的爱好而有写经活动。如宋高宗写《黄庭经》,清圣祖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等。古代帝王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道教写经的社会影响力。
整体而言,早期道教与书法的关系比佛教密切,后期在三教合流的风气下,则大多兼写佛道经。道经刻石则起步较晚,所刻亦少,不及佛经石刻兴盛。晚清藏书家叶昌炽就说:“佛经之精者皆大字,而碑为多;道经之精者皆小楷,而帖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