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绘(日语:浮絵),为采用明显西方透视法的浮世绘作品,是浮世绘的绘画类别之一。浮绘的创始者为浮世绘初期画家奥村政信。
早期浮绘多以室内空间为主题,此期浮绘尚未纯熟地使用透视技法,常借由室内空间的梁柱强调透视法中的“原线”与“变线”,以加强透视的感觉。歌川派始祖歌川丰春(歌川豊春(日语:歌川豊春))将西洋透视法应用得更为纯熟,并将浮绘用于室外风景描摹,拓展了浮绘的主题。
初期浮绘作品应直接以肉眼欣赏,待歌川丰春与北尾政美等人创作浮绘时,才导入以窥视机关观看浮绘的新感官体验。
“浮绘”的起源仍未有定论,目前推测可能受到“兰学”或“洋风苏州版画”的影响。
1720年,德川吉宗放宽锁国禁令,开放基督宗教以外的西洋书籍进入日本;元文与宽保时期,青木昆阳和野吕元丈等人与荷兰人对谈交流。此外,享保时代起,荷兰的绘画越发受到日本人的欢迎,故有一说为此时期的奥村政信透过西方传入的书画习得透视技法,进而创作出浮绘。
更多学者认为,浮绘的出现应是受到十八世纪左右传入的西洋风“苏州版画”影响,当时这些采用显著线透视法的版画,经由长崎传入江户,对江户的浮世绘画家造成冲击。
苏州版画又称“姑苏版”,是苏州一带创作的木版画。而导入透视法的的苏州版画,约莫出现于雍正乾隆年间。现存的史料支持这些苏州版画经由贸易传入日本的可能性。中国自施琅攻克台湾后,对外贸易日益开放。1684年,康熙皇帝废止顺治皇帝迁界令,并发布展海令。1685年,台湾蔗糖赴日销售,中日两国正式展开贸易。相对于中国的日趋开放,日本对外贸易则日益限缩。德川幕府在1633年下达第一次锁国令;自1641年起,仅中国与荷兰两个国家可以进行贸易;1685年下达“贞享令”限缩中日两国交易金额;1689年设置唐馆;1715年下达“正德新令”限制唐船。尽管如此,当时南京船与宁波船依然占据主要的通船限额。江南一带对日贸易一直是中日贸易的主流,也增加苏州版画借由江南与长崎密切的贸易往来而传入日本的可能。
此外,“版画”的确是中日贸易的品项之一,中日分别留有相关史料佐证。根据永积洋子所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1681年至1816年有版画运往日本的纪录。1754年9月27日更明确记载二十六番南京船运版画往日本。李卫在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三日和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的奏折中,纪录苏州商人李昌谋将苏州版画〈庆祝万寿图〉、〈西湖春夏秋冬四季〉、〈城隍山迎会景象之图〉等带往日本。而李昌谋在正德享保年间亦有多次至日本贸易的纪录。
永积洋子纪录中的版画,多半为将军和奉行们的预订。然而,不只是将军和奉行们,平民阶层也有可能接触到苏州版画。江户的兰学家森岛中良的剪贴簿《惜字帖》中,就收藏了五件尺幅偏小的苏州桃花坞版画,有可能是苏州版画商铺的广告。。
奥村政信的〈唐人馆之图〉(现收藏于广岛海の见える杜美术馆)与苏州版画〈莲池亭游戏图〉在室内空间的构图多有雷同之处。奥村政信可能在反刍苏州版画的西方视角后,保留相同的构图技法,并带入日本主题,创造出浮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