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

✍ dations ◷ 2025-05-15 13:03:00 #加缪
阿尔贝·加缪(法语: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5年初加入法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异乡人》(又译为《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者》(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等左派知识分子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薛西弗斯神话》(1942)、剧本《卡里古拉》(1944)、《义人》(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1957)等。加缪于1957年10月17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当时第九位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1960年1月4日与加利马(Michel Gallimard)同死于驾车不意自撞路树车祸。2009年11月22日法国总统沙柯吉有意将加缪的坟迁移至塞纳河左岸的先贤祠,为纪念加缪逝世50周年;可是加缪的儿子反对该提议,其认为他父亲一生反对虚名,不会接受搬进先贤祠受人膜拜。加缪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薛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薛西弗斯(又译:西叙福斯、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因为荒诞不能告诉我们何谓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反抗才能体现尊严。薛西弗斯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加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放逐和王国》等。加缪强调的其他还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等”,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加缪一贯反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存在主义的标签,但在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颁奖词中依然称他为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包容了各种各样思想的一种思潮,在各种公认的存在主义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简单而言,存在主义的重大主题为个人对于存在的恐惧,荒诞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对世界时所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但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个人处于一种“被抛弃”的境地。如加缪《薛西弗斯神话》中说的,每个人都是薛西弗斯,差别只在是否认识到这一点:“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可是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浮现在意识中,一切就都从这略带惊奇的厌倦中开始了。‘开始’,这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在机械麻木的生活之后,但它开启了意识的运动。”加缪的作品中都以存在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存在主义,故普遍认为加缪是存在主义者。加缪反对存在主义的原因之一是和萨特划清界限,当时的舆论界基本上认为所谓存在主义就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加缪与萨特的思想有不少共同点,也有分歧,尤其是在对待革命、历史以及苏联的态度。萨特战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加缪却一贯反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主义。繁体本:简体本:1901年:普吕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赖 | 1905年:显克微支 | 1906年:卡尔杜齐 | 1907年:吉卜林 | 1908年:倭铿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泽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尔 | 1915年:罗曼罗兰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汉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贝纳文特 | 1923年:叶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萧伯纳1926年:黛莱达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温塞特 | 1929年:托马斯·曼 | 1930年:刘易斯 | 1931年:卡尔费尔特 | 1932年:高尔斯华绥 | 1933年:蒲宁 | 1934年:皮兰德娄 | 1936年:奥尼尔 | 1937年:马丁·杜·加尔 | 1938年:赛珍珠 | 1939年:西兰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尔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纪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纳 | 1950年:罗素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亚克 | 1953年:丘吉尔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内斯 | 1956年:希梅内斯 | 1957年:加缪 |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圣琼·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萨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农、萨克斯 | 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贝克特 | 1970年:索尔仁尼琴 | 1971年:聂鲁达 | 1972年:伯尔 | 1973年:怀特 | 1974年:雍松、马丁松 | 1975年:蒙塔莱1976年:贝娄 |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内蒂 | 1982年:马奎斯 | 1983年:戈尔丁 | 1984年:塞弗尔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罗茨基 | 1988年:马哈富兹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尔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丝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萨拉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2001年:奈波尔 | 2002年:凯尔泰斯 | 2003年:库切 | 2004年:耶利内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莱辛 | 2008年:勒克莱齐奥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萨 |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罗 | 2014年:莫迪亚诺 | 2015年:亚历塞维奇 | 2016年:迪伦 | 2017年:石黑一雄 | 2018年:托卡尔丘克 | 2019年:汉德克

相关

  • H2受体阻抗剂H2受体阻抗剂(英语:H2 antagonist)是一系列用于阻断组织胺作用于胃壁细胞、减少壁细胞分泌胃酸的药物。H2受体阻抗剂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但现在已经有效果更好的氢离子泵阻断剂。
  • 俄勒冈州俄勒冈å·ï¼ˆè‹±è¯­ï¼šState of Oregon)是ç¾å›½çš„一个å·ï¼Œä½äºç¾å›½è¥¿åŒ—的太平
  • 心房纤颤心房颤动(英语: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 或 A-fib),又称为心房微颤、房颤、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房性纤颤等,是心脏不正常节律/心律不整的一种,特色是心脏快速而不规则的
  • 死语绝迹语言(英语:Extinct language),又称灭绝语言、灭亡语言、死语,指一种已经不再有人以之作为母语的语言。根据估计,每两星期就有一种人类的语言灭亡,变成绝迹语言。但在一些特殊情
  • 尼比鲁碰撞尼比鲁碰撞,是一个假设的末世论灾难,因地球和一个大型假想的行星尼比鲁发生碰撞或摩擦而产生,部分组织相信灾难会发生于21世纪初,此说法与2012年玛雅预言、太阳风暴、地球磁极反
  • 教会拉丁语教会拉丁语(Ecclesiastical Latin)是天主教会活动所用的说教式的拉丁语。作为一种为了用传统语言传教而发展起来的晚期拉丁语,作为武加大圣经的编著语言,并用于传教及教廷弥撒等
  • 内颈动脉内颈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位于头颈部两侧。总颈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C3或C4)会分支为外颈动脉及内颈动脉。内颈动脉会经由颈动脉管(英语:Carotid canal)近入颅腔,供应大
  •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指包含海马体及杏仁体在内,支援多种功能例如情绪、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这种被描述为边缘系统的脑部结构与嗅觉结构相近。术语“limbic”源自拉
  • 诺龙19-去甲睾酮(英语:19-nortestosterone)也被称为诺龙(Nandrolone)是一种雄激素和同化类固醇(AAS)。其酯类衍生物(如其苯丙酸酯、癸酸酯等)常作为贫血、恶病体质、骨质疏松症、乳癌的治
  • 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与技术中心是指在美国能源部监管之下的一系列研究设施和实验室系统,目的是促进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完成美国能源部的使命。截至2017年,美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