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脩

✍ dations ◷ 2025-08-08 12:40:47 #下村脩
下村脩(日语:下村 脩/しもむら おさむ Shimomura Osamu ?,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下村教授是生物发光研究的第一人,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1928年,下村脩出生于京都福知山市。由于父亲是大日本帝国陆军军官,因此下村脩在满洲国和大阪等地度过其年少时光,之后举家迁往长崎谏早市,距离1945年8月长崎市原子弹爆炸的中心处有25公里。当时他是一个16岁的男孩,在原爆前曾亲耳听见博克斯卡号轰炸机的声音。爆炸的闪光使下村失明了30秒,接着遭遇原爆带来的“黑雨”。他在往后的11年里克服了极大困难,获得教育,并取得学术的成功。在战后的日本,下村的教育机会重重受限,他努力考入长崎医科大学附属专门部(今长崎大学药学部)。由于大学校园被原爆摧毁,迫使药学院搬到下村家附近的临时校园。此一“地理条件”成为他踏入学界的偶然原因,最终带来了意外的回报。下村于1951年获药学学士学位,并担任实验室助理直到1955年。1956年,下村的长崎导师安排他到名古屋大学的平田义正(日语:平田義正)研究室担任助理。在平田研究室时期,他顺利取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58年),并在离开日本到普林斯顿大学就职前取得了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60年)。在名大,平田指定下村接下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一种甲壳亚门动物(学名Vargula hilgendorfii,日文的“海蛍”)的粉碎遗体中确定它遇水发光的原因。这项任务使下村亲自识别造成该现象的蛋白质,并将初步结果写成论文《Crystalline Cypridina luciferin》发表在《日本化学会欧文志(日语: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这篇文章引起了普林斯顿的Frank Johnson教授的关注,Johnson在1960年成功招揽下村赴美一起工作。下村在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工作,为Johnson教授研究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他们在华盛顿大学的富莱德港实验室耗费许多夏日时光收集了这些材料。1962年,他们最终在小型、老鼠尺寸的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成功发现水母素(aequorin)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此一分子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同年发表在《科学》期刊,而GFP也逐渐成为生科研究的必备工具,但两人依旧默默无闻。下村于1980年离开普林斯顿,结束长达20年的博士后生涯。同年进入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兼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教授。他在2001年将自宅的一部分改建为“萤光蛋白研究室”持续研究,直到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仍未“退休”。2005年,下村脩在日本杂志《牛顿》的预测中,被视为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2008年10月6日,中国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个人的科学网博客发表文章〈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介绍下村等人的成就。饶毅主张下村脩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很可能遭到诺奖委员会忽略。两天后,以为“今年也没有”的下村获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大感意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授奖人首次以全程日语朗读颂词,以表达对下村脩的敬意。尽管32岁开始定居美国,但下村脩终身持有日本国籍。诺贝尔基金会也在2008年10月26日的颁奖出版物标示其为日本公民。他在《朝日新闻》的电话采访中说: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词中,下村脩主张长崎原爆不具正当性:此说也获得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Bette Korber(生物学家)、Gary Doolen(物理学家)背书,他们指称“向苏联展示军力”才是决策长崎原爆的首因。下村脩的妻子明美(Akemi)也是有机化学家,两人结识于长崎大学。他们儿子下村努是资讯安全及计算物理学专家,曾参与凯文·米特尼克的逮捕行动。女儿下村幸(Sachi Shimonmura)是维吉尼亚联邦大学英语系的主任以及《Odd Bodies and Visible Ends in Medieval Literature》的作者。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鲁宾逊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鲍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1976年:利普斯科姆 |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远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夏普莱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维特、瓦舍尔 | 2014年:贝齐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达特、费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兰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诺德、温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纳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相关

  • 膝蓋膝,俗称膝盖,为位于大小腿之间的连接部位。膝的主要内部组成结构为半月板以及四条韧带。半月板为膝内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之间的接连处所垫的一块新月形的纤维软骨组织,作用是
  • 申克氏孢子丝菌申克氏孢子丝菌(学名:Sporothrix schenckii)是孢子丝菌属的一种真菌,分布于全球,常见于土壤与腐烂的植物组织中。本种真菌可感染人类,造成称为孢子丝菌症(玫瑰园丁症)的皮下感染,感染
  • 维也纳坐标:48°14′5″N 16°25′1″E / 48.23472°N 16.41694°E / 48.23472; 16.41694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英语: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Vienna,缩写:UNOV)是四个位于不同国家的联
  • 甲硝哒唑甲硝唑(Metronidazole,MNZ),目前多以咪唑尼达(Flagyl)的商品名流通,是一种抗生素和抗原虫剂(英语:antiprotozoal medication)。常单独或和其他抗生素一起使用,作为治疗骨盆腔炎、心内膜
  • 阿法埃娅神庙阿法埃娅神庙(希腊语:Ναός Αφαίας)是位于希腊埃伊纳岛的一座古希腊时期的神庙。这座神庙献给生产女神阿法埃娅,是希腊重要的神庙遗迹。
  • 斯巴达坐标:37°4′55″N 22°25′25″E / 37.08194°N 22.42361°E / 37.08194; 22.42361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英语:Sparta),城邦本身名为拉刻代蒙(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
  •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英语: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是一种由于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而引发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和血小板数量下降综合征。病因不明,发病
  • 二分裂分裂(英语:Fission),又叫裂殖,在生物学中是指一个细胞(或身体、种群或物种)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以及这些部分再生为细胞(身体、种群或物种)。通常是单细胞生物所形的生殖方式。该种生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瑞典语:Alfred Bernhard Nobel,/noʊˈbɛl/;瑞典语:.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
  • 阿斯特拉罕州阿斯特拉罕州(俄语:Астрах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Astrakhanskaya oblast)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南临里海,北部地区与伏尔加格勒州接壤,西部地区与卡尔梅克共和国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