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樵(1893年-?),字天民,号鸣皋,笔名诗瓢。 公元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出生于台北的鹭洲庄楼仔厝(今新北市芦洲区),后来迁至今日大稻埕、双连一带,卒年不详。台湾早期著名书画家,擅长画蟹,兼擅竹、菊等题材,曾参与“瀛社”、“鹭洲吟社”等诗社,也创立“双连诗社”。1927年(昭和二年)举行的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中以擅长的蟹画参展,却不幸落选。之后辗转到中国、日本各城市习画、参观或参与书画展、贩售自己的画作等,持续地进行书画活动。
李学樵习画多是经由自我练习与摸索。当时的画家前辈朱少敬(1852-1928)擅长画蟹,两人可能有相互学习或切磋的往来经验。后来继续学习八大山人(1626-1705)、石涛(1642-1707)的画法。在日治时期的台湾,日本官方并未禁止台湾与中国的往来,许多台湾画家也有机会学习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水墨画。当时许多画家对上海的吴昌硕(1844-1927)的画风深感兴趣,自李学樵的一些画作中,也可见他对吴昌硕的绘画风格的学习与模仿。
李学樵于1922年送给尾崎秀真一幅〈百蟹图〉,在1923年(大正十二年)透过当时的总督田健治郎总督献给皇太子〈百蟹图〉、〈二十八宿图〉、〈奉迎诗〉等作品。因为有日本皇室的加持,使得蟹画受到注目,李学樵也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1927年,第一届的“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开展,为第一个以台湾全岛为主的大型美展。开展前,《台湾日日新报》的报导中提到李学樵曾赴上海向吴昌硕习画,也曾在中国南部各个博览会中展出作品,并预计于1928年参展在冈山的大日本劝业博览会。
此次台展,李学樵做为当时已相对资深的水墨画家,以擅长的蟹画参展。然而,第一届台展入选的的台籍画家是陈进、林玉山、郭雪湖三位年轻人(后被称为“台展三少年”),李学樵、蔡雪溪、吕璧松等传统的资深水墨画家皆落选。落选的画家们为表达不满,于之后在台湾日日新报的报社举办“落选展”,对台展主办单位的抗议。
李学樵自此次参展落选后,未再参加官方美展,但之后曾于台湾中南部举办书画个展 ,台湾总督府也曾邀请他参展日本的博览会,故李学樵在第一届台展后并未就此没落,而是持续在从事书画的创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