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蝰亚科

✍ dations ◷ 2025-07-21 21:31:21 #蛇亚目,蝰蛇科,1830年描述的分类群

夜蝰亚科(学名:)是爬虫纲有鳞目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单型亚科,科下主要包括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有毒蝰蛇。夜蝰亚科是为了夜蝰属()而特别设立的一个亚科,而这些夜蝰是根据它们于鳞片结构、卵生形态、毒素分泌等各方面的独特性,并且有着圆形瞳孔,因而被独立出来的一种原始蝰蛇。目前夜蝰属下共有六个种已被确认。

夜蝰普遍长得强壮,但长度往往不超于一米。夜蝰其中一个与一般蝰蛇不同的地方在于,普通的蝰蛇头部在鳞片及颜色分布上,均与其颈部以后身体间有着明显的分别。可是夜蝰的头身对比却远远没有其它蝰蛇般显著和强烈。另外,一般蝰蛇的瞳孔都是直线形的,可是夜蝰的瞳孔却是圆形的。夜蝰的牙齿与其它蝰蛇间亦有分别。很多蝰蛇的毒牙构造都属于前沟牙结构,尖锐而修长,然而夜蝰的毒牙却明显较为短小。

夜蝰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带。

虽然夜蝰的名字中有一“夜”字,但实际上夜蝰的活跃时段多数在白天。当受到外来骚扰时,它们的反应异常强烈,并会向对手发出凶恶的嘶叫声。它们会把身体前段昂起,蓄势待发,并瞬即展开强劲的咬击。有些夜蝰更会展现出像眼镜蛇般的攻防姿态。它们的攻击很多时候是以逃脱为最终目的,因此它们多会采取一击脱离的战术。

夜蝰主要进食蟾蜍及青蛙。而且它们相当贪婪,只要食物足够,它们便会不断进食,直至自己真的再吞不下任何东西方才停止。

所有夜蝰都是卵生的,这一点虽然与一般蝰蛇没有太大分别,但它们的繁殖方式依然保留着较其它蝰蛇更为原始的特性。

虽然夜蝰的毒牙含有侵略性的毒素,但它们平常都不会轻易运用毒素伤害猎物。尽管它们的毒素可以容易地制服猎物,但夜蝰多数直接以身体捆缚猎物后,便开始进行吞食。夜蝰的毒素实际上并不太强,而且输毒方式只能透过空心毒牙的尖端进行滴漏,而非迅速强烈地向对手注射。其毒性亦仅能引起被咬者伤口上的痛楚及肿胀而已。即使被夜蝰的毒击咬到,也并不一定要进行抗毒治疗。虽然如此,南非一带仍有一种专门针对至少两个种的夜蝰毒素的血清。

相关

  • 半抗原半抗原(hapten)是指本身分子量过小,无法刺激免疫反应,必须和载体(carrier)结合才能刺激发生免疫反应。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
  • 偶极矩在电磁学里,有两种偶极子(dipole):偶极子的性质可以用它的偶极矩描述。电偶极矩(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 法国悖论法国悖论是一个流行语,此一词语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是在描述一种似乎矛盾的流行病学观察:法国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相对偏高,可是其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的发病率却相对偏低,这和普
  • 墨镜太阳眼镜,又称墨镜或者太阳镜,是为了保护眼睛所设计的护目镜,镜片往往是黑色或深色,借此来避免阳光(尤其是紫外线)刺激眼部,同时太阳眼镜有寿命需定期送检。在史前时代,因纽特人早已
  • 卡尺卡尺也称卡钳,是用来测量物体两点或两对立面(如内外径、物体厚度等)之间距离用的一种测量工具。最简单的卡尺为圆规状,顶部有向外或向内的尖端。卡尺的顶端可以手动调整,直至与所
  • 中央公论新社中央公论新社(日语:中央公論新社/ちゅうおうこうろんしゃ Chūōkōron-shinsha),简称“中公”,是日本的著名出版社。1886年(明治19年),高楠顺次郎等人在京都西本愿寺创立“反省会”
  • 徐冠仁徐冠仁(1914年3月7日-2004年2月18日),江苏南通人,核农学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50年取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他创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并担任该所研究
  • 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他们可能是东南亚(包含新几
  • 元素列表本条目提供按元素序号排列的元素列表。
  • 亨利·孔蒂宁亨利·孔蒂宁(芬兰语:Henri Kontinen,1990年6月19日-),芬兰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孔蒂宁在职业生涯中目前共赢得了22个冠军奖杯。在2017年夺得澳网男双冠军后,他的排名首次来到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