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 dations ◷ 2025-04-25 22:27:55 #海洋,印度洋,太平洋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英语:Indo-Pacific)或称印度-太平洋暖水区,是生物地理学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一个分区。区域大约位于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其东南部因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界明显向北偏颇。该分区也是世界海洋动物区系中面积最大者,包括印度洋、太平洋的绝大部分水域。也有划分方法未将美洲西海岸的区域划入印度-太平洋暖水区中,这样划分的该区域名称也被称作“印度洋-西太平洋区”(英语:Indo-West Pacific)。

这个名称在海洋生物学、鱼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都很有用,因为有很多海洋栖息地在马达加斯加、日本和大洋洲之间连接不断,在这个范围里有一些物种在大西洋是找不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美国自然保育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把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分为三个海区,并把每个海区又分为一些小海区。

印度太平洋西海区包含印度洋西部和中部,包括非洲东海岸、红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

印度太平洋中海区包括很多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和海峡,有印尼群岛附近的一些海(除了属于印度太平洋西海区的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南海、菲律宾海、澳大利亚北海岸与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西部和中部、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和汤加附近的一些海。印度太平洋中海区因为处于两个大洋中间,所以拥有最多品种的珊瑚和红树林。

印度太平洋东海区包含着中太平洋的绝大部分火山岛,从马绍尔群岛,穿过波利尼西亚的中部和东南部,一直延伸到复活节岛和夏威夷群岛。

相关

  • 机械感受器力学感受器(mechanoreceptor),或称为机械感受器、机械型刺激感受器,是一种感受压力、变形等力学性刺激的感受器。在人类光滑皮肤中主要包含如下四种类型:帕西尼氏小体、触觉小体
  • 纵火癖纵火狂是一种有关控制冲动的障碍,其中患者反复无法抵抗故意纵火,以缓解紧张或获得满足。纵火狂不等同于纵火行为,纵火狂并不是为了经济或政治利益,而且对与火有相联的物件,例如消
  • 法兰西斯·柯林斯弗朗西斯·柯林斯(英语:Francis S. Collins,1950年4月14日-),美国遗传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领导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发现了多种疾病基因。1989年与徐立之共同同发现囊性纤维化
  •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英语: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种细胞质中具有大颗粒的细胞,简称NK细胞(NK cell),也称作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由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发育而
  • 威廉·海德·沃拉斯顿威廉·海德·沃拉斯顿(英语:William Hyde Wollaston 1766年8月6日-1828年12月22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以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而知名。1802年,他观察到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即夫琅
  • 碧潭碧潭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的风景型观光景点。根据《新店市志》记载,碧潭又称为赤壁潭、石壁潭、狮山边大潭,是新店溪从山区流入新店市区时,因为河面变得较为宽阔而形成类似水
  • 大阪府坐标:34°41′10.8″N 135°31′11.5″E / 34.686333°N 135.519861°E / 34.686333; 135.519861 (大阪府)大阪府(日语:大阪府/おおさかふ Ōsaka-fu *)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
  • 于阗语塞语(Saka、Sakan),又称东部塞语,是一种曾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与图木舒克使用的塞族方言,属东伊朗语。在其下又分成两种方言,在于阗使用的,称为于阗语(Khotanese),于阗塞语和和阗语等
  • 士祸士祸(韩语:사화)指的是朝鲜王朝时期士族(官僚)受到政治清洗的事件。“士祸”一词本意是“士林之祸”,最初指的是士林派被勋旧派或外戚以莫须有的罪名肃清的灾祸。在勋旧派失势、士
  • 343荡妇宣言343荡妇宣言(),是一项由343名女士共同签署的宣言,通过承认自己曾进行堕胎,以提倡堕胎权。当时法国法律中,堕胎属非法行为,联署者无疑是将自己置于受刑事起诉的风险中,宣言在1971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