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TAR

✍ dations ◷ 2025-08-10 18:50:14 #KSTAR
KSTAR(Korea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Advanced Research)是韩国大田研究基地国家聚变研究所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被称为“韩国太阳”,它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的一部分。KSTAR是世界上首一个采用新型超导磁体(Nb3Sn)材料产生磁场的全超导聚变装置,磁场强度是使用铌钛系统核聚变装置的3倍多。核聚变相比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更大,而且放射性污染几乎为零,其原料可以直接取于海水,是理想的能源方式。KSTAR的成功为韩国的利用核聚变发电奠定了基石。韩国计划在以后30年左右开始利用核聚变发电。在2012年,它成功地维持高温等离子体(约5000万摄氏度)17秒。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小规模的实验室等离子实验。70年代晚期,韩国大学先后建造了SNUT79、KAIST、 KT 1、HANBIT等托卡马克装置。1995年,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TARA串级磁镜,建造并安装了中型装置HANBIT。KSTAR由韩国政府1995年投资3090亿韩圆(25亿人民币)建造,2007年9月14日竣工,2008年投入运行并成功产生初始等离子体。2009年12月,KSTAR在1000万摄氏度的温度下成功获得了电流为320千安的等离子体放电,持续时间约3.6秒。2010年11月8日,KSTAR提前一年首次成功实现了等离子体约束状态的H模式。这是世界首次用超导热核实验装置实现H模式,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的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12年11月,KSTAR成功验证了ITER CODAC(Control, Data Access and Communication)对托卡马克实施控制的能力,证明ITER CODAC适用于托卡马克设备控制,CODAC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KSTAR由内室部件、真空室、热屏蔽、超导磁体系统、低温恒温器和辅助系统组成。真空室是双层壁结构,外形呈D形。超导磁体系统包括16个环向场(TF)线圈和6对极向场(PF)线圈,具有强变形的等离子体横截面和双零偏滤器。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系统包括可以用于灵活剖面控制的中性束、离子回旋波、低杂波和电子回旋波。等离子体控制和特性计算采用了全套诊断设备计划,以增加科研人员对物理学的了解。

相关

  • 蟠尾丝虫症蟠尾丝虫症或蟠尾丝虫病(拉丁语:Onchocerciasis),又名河川盲、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一种因感染蟠尾丝虫引起的疾病。病状包括严重搔痒、皮下肿块,以及失明。是全球仅次于沙眼
  • 弱电解质电解质(英语:electrolyte)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可以产生自由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通常指在溶液中导电的物质,而固态可导电的物质不算电解质。这包括大多数可溶性盐、酸和碱。
  • 蛮族蛮族(英语:Barbarian)一词在西方历史源自古希腊时期。由于罗马人与希腊人属于同种语系,因此在这两个民族之间存在通用语,而这个词的词源指的是不会说通用语的民族,从未提起这些民
  • 眼睛的色彩眼睛色彩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特征,是指眼睛虹膜的色彩。由虹膜中黑色素数量、黑色素种类(真黑色素与假黑色素),黑色素的分布所决定。。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眼睛色彩,拥有许多表型变异。
  • Fesub3/subSsub4/sub四硫化三铁是蓝黑色(有时是粉红色)铁和硫的化合物,化学式为Fe3S4或FeS·Fe2S3,与四氧化三铁类似。自然界中存在于硫矿物胶黄铁矿,具有顺磁性。它是一种由趋磁细菌制造的生物矿。
  •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英语:Frederick Reines,1918年3月16日-1998年8月26日),美国物理学家,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因为对中微子检测的贡献获199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8年3月16日,出
  • 射击射击可以指:
  • 台北探索馆台北探索馆(Discovery Center of Taipei)位于台湾台北市,昔日为“市政资料馆”。它除了在探寻台北市历史文化的轨迹,了解现今台北的人文、社会及各项艺文生活资源外,另外也在使民
  • 淡水厅淡水厅,初设于1723年(雍正元年),为台湾清治时期的行政区划,北台湾政经中心,将原诸罗县辖区虎尾溪以北设彰化县,同时设置台湾府淡水捕盗同知负责稽查北路,兼督捕务。1731年(雍正9年),始
  • 生质物生物质(Biomass)是指能够当做燃料或者工业原料,活着或刚死去的有机物。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也包括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