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可园坐落在广东省东莞市城西的博厦村。为广东四大名园当中保留得最好的一个,岭南园林的代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最初名为“意园”,后改名为“可园”。园主为清末东莞人张敬修。咸丰年间,张敬修任广西按察使。因屡败于陈开领导的天地会起义军,被罢官。还乡后,于咸丰八年(1858年)建成可园,全园建造大约花了三年时间。此后可园又经多次扩建和改建。可园的原址为冒氏宅院。
昔日园主的朋友,岭南画派的祖师居巢曾写有这样的小诗:“水流云自还,适意偶成筑。拼偿百万钱,买邻依水竹。”当年张敬修不惜借贷建园。后张敬修清朝廷被重新起用,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才因病返回,同治三年病故。他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清代广东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十年,创造了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张死后,其后人逐渐崩败,收藏的书画变卖无几,园内建筑也多废弃。
1961年后两次修复,修缮了大部分建筑,使得当日悠闲景致得以再现于今天。
当年张敬修亲自参与可园的筹划,聘请当地名师巧匠,模仿各地名园,形成独具一格的岭南园林。可园占地虽小,但整体空间布局合理,小巧玲珑,园中建筑、水池、登台、假山比比皆是;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考虑到岭南特有的气候,其中绿化、蔓藤十分丰富繁盛,相得益彰,既美化建筑环境,也使得在闷热的夏季能享得幽幽凉意。
可园的造园意旨在于“幽”和“览”。建筑空间曲折丰富,四通八达,游览起来颇有趣味。尤其金鱼池旁的可楼,更是可园中最高的建筑,共四层,是可园的标志,登高远眺,楼前长河尽收眼底。园后可湖,绿波荡漾。居巢有诗咏道:“亭馆绿天深,楼起绿天外。”
注2: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于2006年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
注3: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于2019年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旧址。
注4: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由汕头市和福建省龙岩市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