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德语:SMS Kaiser Wilhelm der Große)是德意志帝国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建于20世纪之交。它是在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海军扩张计划下,由德意志帝国海军订购的首批战列舰之一。该舰于1898年1月开始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龙骨架设,1899年6月下水,至1901年5月完工。其主炮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24 cm SK L/40 gun),最高速度为17.5节(32.4千米每小时)。
德皇威廉大帝号于职业生涯的前七年都在德国主力舰队——练习舰队()及后来的公海舰队服役,曾数次参加舰队的训练巡航和演习,主要在北海及波罗的海。它在和平时期的生涯相对平淡,没有遭遇任何意外。该舰于1908-10年间退役以进行重大重建,之后,它连同四艘姊妹舰被分配至预备役支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被动员至第五战列分舰队,负责北海的岸防工作。它们也曾被短暂部署至波罗的海,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1915年,这些舰只被再度撤出现役,并退居担任次要职责。其中德皇威廉大帝号在基尔作供应母舰(英语:Depot ship)使用,并最终成为一艘鱼雷靶舰。战争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大幅缩减了德国海军的规模。该舰遂被售予一家德国拆船商,并于1920年拆解报废。
在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889年订购了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后,由于受到预算限制、帝国议会反对以及缺乏连贯舰队计划的相结合影响,导致进一步购买战列舰被推迟。前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列奥·冯·卡普里维于1890年就任德国总理,而海军中将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英语:Friedrich von Hollmann)则成为海军办公室的新任大臣。霍尔曼在1892年请求订购第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但前一年缔结的法俄同盟却使得政府将注意力集中在扩大陆军的预算上。议会的反对迫使霍尔曼将计划推迟至第二年,当时卡普里维对该项目表示支持,他指出俄国近期的海军扩张威胁到了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1893年末,霍尔曼提呈海军对1894-1895预算年度的估计,此时议会批准了这艘新舰;同级的第二艘舰跟随在1896年初获得通过,而第三艘舰——德皇威廉大帝号则获准使用下一年度(1897年)的预算进行订购。
德皇威廉大帝号的全长为125.3米(411英尺1英寸)、舷宽为20.4米(66英尺11英寸),有7.89米(25英尺11英寸)的前吃水和8.25米(27英尺1英寸)的后吃水。舰只所设计的标准排水量为11,097公吨(10,922长吨),满载排水量则达11,785公吨(11,599长吨)。其推进是通过三个三缸立式三胀蒸汽机以驱动三副螺旋桨来实现。蒸汽由四台海军式(英语:Scotch marine boiler)和八台筒形锅炉供应,均为燃煤式。德皇威廉大帝号动力装置的额定功率为9,561千瓦特(13,000匹公制马力),最高速度达17.5节(32.4千米每小时)。
德皇威廉大帝号的主炮为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24 cm SK L/40),它们安装在分居中央舰艛一前一后的两座双联装炮塔内。副炮(英语: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则包括十八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15 cm SK L/40 naval gun)和十二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它还搭载有十二把37毫米机炮。六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则安装在船体水上部分的旋转支架上。舰只的装甲带厚度从150至300毫米(5.9至11.8英寸)不等,甲板装甲的厚度为65毫米(2.6英寸)。司令塔和主炮炮塔装有250毫米(9.8英寸)厚的的装甲板,副炮炮廓(英语:Casemate)则受到150毫米厚的装甲保护。
末代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认为,强大的海军是国家在欧洲大陆以外扩张势力的必要条件。他在19世纪80年代末发起了一项海军扩张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建造了首批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紧随其后的是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其中德皇威廉大帝号为同级的第三艘舰。它于1898年1月22日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架设龙骨,工程编号为22。该舰是以“威廉国王号替舰()”作为合同名称进行订购,以取代年迈的铁甲巡防舰威廉国王号。它原计划于1899年4月29日下水,但由于船厂发生的大火损毁了船台,致使下水日期被推迟至6月1日。在下水仪式上,巴登大公夫人露易丝(英语:Princess Louise of Prussia)作为舰只得名者——德皇威廉一世的女儿,主持为舰只命名。威廉二世皇帝则为这艘纪念其祖父的舰只发表下水演讲。在结束了舾装工作后,舰只于1901年2月19日开始船厂试航(英语:sea trial),随后于3月18日进行试航验收。这些工作于5月5日完成,德皇威廉大帝号遂于5月19日正式入役。而埃里希·雷德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海军总司令,此时则已在该舰升任瞭望官(英语:Watchstanding)。
在1901年入役后,德皇威廉大帝号追随其姊妹舰加入了练习舰队()的第一战列分舰队。在姊妹舰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因搁浅而必须返厂修理期间,德皇威廉大帝号取代它成为第一分舰队旗舰,受威廉二世皇帝的胞弟、海军中将海因里希亲王指挥。它担任这一职位直至10月24日,即德皇腓特烈三世号重返现役后止。在此期间,德皇威廉大帝号出席了6月的基尔赛船周(英语:Kiel Week)以及为基尔海军学院(英语:German Imperial Naval Academy)树碑的落成典礼。7月下旬,它又率领分舰队巡航前往西班牙水域,并在驻泊于加的斯时与从东亚水域返航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会合。第一分舰队于8月11日返抵基尔,但勃兰登堡级舰只的晚归使得该分舰队推迟了参加年度秋季舰队演习。演习以在德意志湾的演练作为开端,随后对易北河下游的防御工事进行模拟攻击。在舰队于9月15日驶向但泽湾结束演习之前,还在基尔湾进行了炮击训练。12月,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分舰队余部展开了前往挪威的常规冬季训练巡航,当中包括从12月7日至12日在奥斯陆作停留。
1902年,新战列舰维特尔斯巴赫号在科雪尔(英语:Korsør)附近搁浅,由德皇威廉大帝号将其拖回港口。第一分舰队随即在波罗的海西部进行简短的巡航,然后开始了在不列颠群岛周边的大规模巡航,从4月25日持续至5月28日。单独和分舰队训练于6月至8月进行,当中仅在7月被前往挪威的巡航所中断。年度舰队演习于8月在波罗的海启动、至北海结束,并在玉石湾(英语:Jade Bight)进行了一次海上阅兵。演习期间,德皇威廉大帝号随其几艘姊妹舰被分配至“假想敌”部队。“假想敌”部队的首要任务是阻止“德国”分舰队穿越波罗的海的大贝尔特海峡。而德皇威廉大帝号和其它几艘战列舰的任务则是强行进入易北河河口,以便控制威廉皇帝运河和汉堡。“假想敌”区舰队在三天内便完成了这些任务。定期的冬季训练巡航随后于12月1-12展开。
1903年,仅由一个分舰队组成的练习舰队被重组为“活动战列舰队()”。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连同最新入役的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被留在了第一分舰队,而老式的勃兰登堡级舰只则作储备安置以进行重建。1903年的第一季度遵循惯常的训练模式。分舰队在波罗的海进行了一次训练巡航,随后从5月7日至6月10日展开西班牙之旅。7月,第一分舰队又展开去往挪威的年度巡航。秋季演习则包括在北海进行封锁演练,整个舰队首先进入挪威水域,然后于9月初到基尔,最后是对基尔实施一次模拟攻击。演习于9月12日结束。11月23日开始的冬季巡航则是前往波罗的海东部,并于12月1日继续进入卡特加特海峡。
第一分舰队于1904年1月11-21日在斯卡格拉克海峡进行了同年的首次演练。进一步的分舰队演练随后3月8-17日进行。5月在北海举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舰队演练,而第一分舰队和第一侦察集群于7月共同出访英国,其中包括7月10日在普利茅斯停留。德国舰队于7月13日启程前往荷兰;翌日,第一分舰队在弗利辛恩抛锚。荷兰女王威廉明娜于此访问了这些舰只。第一分舰队在弗利辛恩停留直至7月20日,然后与舰队余部共同前往北海北部进行巡航。7月29日,该分舰队系泊在挪威的莫尔德,别的部队则分别去往其它港口。舰队于8月6日重新集结驶回基尔,于8月12日对当地的港口实施模拟攻击。随后,舰队又开始准备从8月29日起在波罗的海举行的秋季演习。9月3日,舰队进入北海参加一项大型的登陆行动;之后,这些舰只将参加演习的第九军(英语:IX Corps (German Empire))的地面部队带到阿尔托纳,以接受威廉二世皇帝的检阅。9月6日,皇帝在黑尔戈兰岛外围单独对这些舰只进行了检阅。三天后,舰队经由威廉皇帝运河返回波罗的海,与第九军和近卫军(英语:Guards Corps (German Empire))进行了进一步的联合登陆演习。演习于9月15日结束。从11月22日至12月2月,第一分舰队继续参加冬季训练巡航,这次是前往波罗的海东部。
在1905年1月9-19日和2月27-3月6日期间,第一分舰队的舰只参加了两次训练巡航。随后则是进行单独和分舰队训练,重点是炮击操练。7月12日,舰队开始在北海进行大型的训练演习。然后,舰队巡航穿越卡特加特海峡,并在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作停留。夏季巡航于8月9日结束,但通常在随后不久开始的秋季演习却因英国海峡舰队(英语:Channel Fleet)的到访而推迟。英国舰队分别停靠于但泽、斯维内明德和弗伦斯堡,在当地受到了德国海军部队的迎接;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德国舰队的主力于活动期间则锚泊于斯维内明德。这次访问因受到不断升级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影响而变得紧张。为此,1905年的秋季演习日程被大大缩短——从9月6日至13日止,并仅局限于北海海域。演习的第一阶段是假定德意志湾受到了海上封锁,第二阶段则是设想敌对舰队试图攻克易北河的防御力量。演习期间,德皇威廉大帝号凭借在第一分舰队的优异炮击成绩,从而赢得了“恺萨射术奖()。该舰于10月被重新分配至第二分舰队的第一支队。12月上旬,第一和第二分舰队展开定期冬季巡航,这次是去往但泽,并于12月12日抵达。在返回基尔的途中,舰队进行了战术演练。
在1906-07年冬季,德皇威廉大帝号于基尔进行了一次重大检修,至1907年4月下旬完工。与此同时,最新式的德国级战列舰正在逐步投入使用;连同不伦瑞克级舰只一起,它们提供了足够的现代化战列舰以建立两个完整的分舰队。因此,活动舰队正式更名为公海舰队。从5月13日开始,大型的舰队演习在北海举行并一直持续至6月8日,然后进入波罗的海在斯卡恩周边巡航。7月中旬,舰队又开始了惯常驶往挪威的夏季巡航。舰队还于8月3日出席了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诞辰庆典。翌日,德国舰只出发前往黑尔戈兰岛,参加在那里举行的演习。8月15日,舰队返回基尔,开始为秋季演习作准备。8月22-24日,舰队在基尔外围的艾克恩峡湾(英语:Eckernförde Bay)参加了登陆演习。演习于8月31日至9月3日暂停,当时舰队接待了来自丹麦和瑞典的军舰,然后又于9月3-9日在基尔接待了一个俄国分舰队。演习于9月8日恢复,并多持续了五天。
从12月7日至1908年1月27日,德皇威廉大帝号在船厂进行了一项短暂的检修。它返回舰队参加舰队在和平时期正常的定期训练巡航,而在秋季演习结束后,德皇威廉大帝号于9月21日在基尔退役。它被送往基尔的帝国船厂(英语:Kaiserliche Werft Kiel)以进行广泛的现代化改造,并一直持续至1910年。在改装期间,舰上的四门150毫米炮和安装于舰艉的鱼雷管被拆除;但增加了两门88毫米炮;并对88毫米炮的布局作出了修改。其舰艛也遭到削减,以减轻舰只横摇过度的倾向,而烟囱则得到了加长。完成重建后,德皇威廉大帝号随其姊妹舰被分配至波罗的海的预备役支队。它于1911年7月31日恢复活动,并在年度舰队演习中被分配至第三分舰队,然后于9月15日返回预备役支队。它于和平时期余下的生涯中一直待在那里。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被带出预备役,并于1914年8月5日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而动员起来。这些舰只的备战非常缓慢,它们直到8月底还没有准备好在北海服役。分舰队最初的任务是负责海岸防御,但它们实际承担此职仅很短一段时间。9月中旬,第五分舰队被转移至波罗的海,受时任波罗的海武装部队总司令(英语:Oberbefehlshaber der Ostseestreitkräfte)的海因里希亲王指挥。他原计划是在温道发动一场针对俄国人的大规模两栖攻击,但由于运输能力的短缺,这一计划被迫修改。作为替代,第五分舰队将被用作搭载登陆部队,但当海因里希亲王收到了英国舰队于9月25日进入波罗的海的错误报告后,这也被取消了。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遂于翌日返回基尔,使登陆部队上岸。然后这些舰只继续推进至北海,恢复它们在当地的警戒船(英语:Guard ship)职责。在年底前,第五分舰队再次被转移至波罗的海。
海因里希亲王下令对哥得兰岛发动进攻。1914年12月26日,这些战列舰与波罗的海巡洋舰支队在波美拉尼亚湾(英语:Bay of Pomerania)集结,然后启程出击(英语:Sortie)。两天后,舰队抵达哥得兰岛展示德国国旗,并于12月30日回到基尔,期间并未发现任何俄国舰船。分舰队返回北海执行警戒勤务,但于1915年2月便撤出前线服务。由于公海舰队受训船员的短缺、加上在战争时期运作老旧舰船的风险,致使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被停用。德皇威廉大帝号先是去往汉堡,在那里,其船员于3月5日遭到裁减。4月30日,它被转移至基尔,剩余的船员也被移走。舰只解除了武装,之后被用作供应母舰(英语:Depot ship)。第二年,舰只又开始担当鱼雷靶舰。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并签署《康边停战协定》,结束了战斗。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第181条,战争正式结束,而德国仅允许保留六艘“德国或洛林类型”的战列舰。1919年12月6日,德皇威廉大帝号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并被售予一家设于柏林的拆船商。次年,舰只在基尔的诺德默勒拆解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