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亮

✍ dations ◷ 2025-11-10 00:47:15 #司马亮

汝南王司马亮(3世纪—291年7月25日),字子翼。晋宣帝司马懿庶三子,母伏夫人,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之弟、武帝司马炎之叔。是西晋八王之乱中首位登场的王。

生年不详,仅可知介于司马昭与司马伷之间(212年-226年)。

少年时清警而有才用,曹魏时为散骑侍郎、万岁亭侯,拜东中郎将,进封广阳乡侯。讨伐诸葛诞于寿春、失利而遭免官。其后又拜左将军,加散骑常侍、假节,出监豫州诸军事。再改封祁阳伯,转镇西将军。

晋武帝践阼,封司马亮为扶风郡王,食邑万户,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

当秦州刺史胡烈为羌虏所害,司马亮遣将军刘旗、骑督敬琰赴救却不进军,司马亮被贬为平西将军。刘旗罪当斩首,司马亮与军司曹冏上言,节度之咎由司马亮而出,乞免刘旗死罪。晋武帝遂下诏罢免司马亮之官职。不久再拜为抚军将军。同年,吴将步阐来降,假司马亮节都督诸军事以纳步阐之降、再加侍中之职务。

咸宁三年(277年),司马亮徙封汝南,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军事。不久又征用司马亮为侍中、抚军大将军,领后军将军,统冠军、步兵、射声、长水等营。其后再迁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侍中如故。

到武帝身患重病(290年),杨骏安排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再封司马亮子司马羕为西阳公。司马亮尚未出发,晋武帝又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驾崩,司马亮惧杨骏怀疑,推辞有疾不入皇宫,只于大司马门外叙哀。

杨骏欲讨伐司马亮,司马亮知道后夜驰赴许昌,才得幸免于难。到杨骏被皇后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诛杀后,晋惠帝下诏以司马亮出任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共掌朝政。

司马玮有功勋而又好立威,司马亮惮忌他,意欲夺其兵权。及后贾皇后指使晋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他宣布司马亮与卫瓘图谋不轨。司马玮率军包围二人府第,司马亮认为自己一片丹心,不抵抗,众兵不敢杀之。司马玮下令,“能斩亮者,赏布千匹。”才有人杀了司马亮。卫瓘也在这场政变中被杀。

司马玮被诛杀后,追封司马亮爵位为汝南文成王。

司马亮有五子:司马粹(先司马亮死)、司马矩、司马羕、司马宗、司马熙。女嫁裴舆、夏侯骏。西晋灭亡后“五马渡江”中的三人为司马亮一脉,即孙子司马祐和儿子司马羕、司马宗。

相关

  • 法学教育美国法学教育(leg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一般是指在美国为法律实践培养律师的法学教育。在出现大学之前,11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教授法律的学校,这些学校日后也分别成
  • 大卫·布鲁尔大卫‧布鲁尔(英语:David Bloor,1942年-),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小组教授与前主任。他是爱丁堡学派的关键人物,并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科技与社会研究(STS)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纯素食无政府主义纯素食无政府主义(Veganarchism)亦可以称之为严格素食无政府主义或纯素食安那奇主义,是政治哲学无政府主义、动物权利主义、素食主义的思想。它的中心思想便是人类不应该也没
  • 河南工学院河南工学院原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75年,2016年更名为河南工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路东段699号,占地面积约1127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学院现有设有机械工
  • 因吉亚因吉亚(塞尔维亚语: Инђија, 发音) ,塞尔维亚北部城市,总人口25,988(2011年),总面积384 km²。因吉亚市镇包含因吉亚镇及周边地区,总人口47,204。
  • 塑料喷洗技术塑料喷洗技术(Plastic Blast Media Technology)是在密封的清洗柜中,将带楞角的软塑料颗粒用低压喷到需要清洗的物件上,塑料颗粒通过冲撞物件表面,带走上面的油漆,油墨等涂层,从而达
  • 我的美好欲望我的美好欲望,上映于2003年的美国性喜剧。马特、弗雷德和迪斯三个高中生沉迷于性,却不能得到它。整日在性幻想和性窥视中沮丧。为了获得接触女性的机会、金钱和社会地位,他们决
  • 邵桂芳 (1943年)邵桂芳(1943年-2012年9月21日),男,山东莱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潍坊柴油机厂、昌潍地区、潍坊棉纺织厂等单位任职。199
  • 豪德豪德(Haud)是非洲之角的一个荆棘丛和草原地区 。它包括索马里州东部地区。豪德的范围不确定,一些权威人士认为它指的是埃塞俄比亚哈勒尔以东的部分。IM Lewis提供了更为详细的
  • 耜,一种中国先秦时代的主要农具,用于翻土,常与耒并称。耜和耒一样,传说是神农氏发明的,不仅在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也常见于从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管子·海王》篇云:“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史前时期的耜多为骨制或木制,大量见于河姆渡遗址、慈湖遗址等河姆渡文化遗址。大约殷商时期出现了青铜制的耜,但木耜仍很常见,例如在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同时出土了一件青铜耜和一件木耜。在战国时耜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头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