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进女性主义

✍ dations ◷ 2025-07-10 17:19:12 #基进女性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英语:radical feminism),是女权主义的一个派别。其最基本的观点是:女性所受的压迫是剥削形式中最深刻的,且是其他各种压迫的基础。因此,激进女权主义试图找出使妇女摆脱这种压迫的方式。激进女权主义最早起源于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美国纽约及波士顿等地,后逐渐影响到欧美各地。其起源,一部分来自于新左派运动阵营中的女性,因不满其在运动中与男性成员间的不平等待遇,而与之分道扬镳;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全全美妇女组织(英语: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中,对该组织保守作风不满的女性。其所用的名称“基进”(radical),一方面表达出妇女的压迫是其他压迫的根基;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她们较自由女权主义更具革命性、进步性。强调父权制度而非资本主义才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葛瑞尔(Germaine Greer)在1970年所著的《女太监(英语:The female Eunuch)》(The female Eunuch)一书中认为女性从小在家庭和教育之中就逐渐开始受到父权制的压迫,逐渐放弃了自主权和主动性,人格被人为地“阉割”。凯特‧米列(英语:Kate Millett)同年的著作《性/别政治(英语:Sexual Politics)》(Sexual Politics)则强调性即政治,指出父权制度借由夸大男女之间生理的差异,来强化及合理化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支配与附属的关系(与政治中人和人的关系类似)。戴莉(Mary Daly)则在几部著作中,对于文化中包括宗教、文学、历史、哲学、社会习俗中所蕴含的父权制度加以批判。在批判父权制度的同时,激进女权主义者也试图找出理想的性别角色。在1970年代早期,由于认为性别制度是压迫的来源,因此不少人主张以中性(androgyny,或译作男女同体)的文化来取代原本的两极区分的两性,在理想的社会中,男女之间应该是没有差别的。如米列指出性及性别之间的不同,前者为天生,但后者为社会文化所形塑,以试图去除原本社会对于两性的刻版印象和要求对女性带来的压迫。这样的主张最激进者如法国的维蒂格(英语:Monique Wittig)(Monnique Wittig),甚至认为连两性生理差异,例如女性生育小孩也并非是自然的,而是后天加诸于女性的任务。但这种男女同体的主张,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批判。许多激进女权主义者不认为期望男女都成为“中性”是能解决性别压迫问题的方式,她们认为女性有其自身优越不同于男性的特质,因此要解决压迫问题是要将女性和男性分离,她们致力于创造妇女的空间、保护受害妇女,并发展妇女自身的文化,而其中激进女同性恋者(Radicalesbians)便是这种主张的实践者。借由先分离后取代(以女性特质为主体的文化来瓦解以男性特质所建构的父权文化,并做为解放人类全体的指引),来达成去性别化的终极目标。许多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关系是女权主义的重要课题,因为男性在性关系上具有的侵略性、支配性而女人则是顺从而被动,而以这样的关系为基础,使得女性在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上都处于被支配的角色。因此,她们批判包括社会上对爱情的想像、强暴的行为、以及色情事物中对女性的贬抑等。而许多激进女同性恋者,也是基于男女异性恋关系的不平等而主张不与男人发生关系。激进女权主义提出许多新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中的性别现象,对于传统的政治、社会的解释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对于实际的妇运造成影响。但它的形成急促和主张激进,也造成其较短的历史发展。激进女权主义过于强调性别因素的决定性,因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因此对于实际上女性处境的探讨掌握不够深入。而她们所强调的女性文化之中,对于阶级、族群等议题忽略,且其成员及分享的经验也以白人中产阶级知识女性为主,使得对于其他种族、阶级和第三世界女性以及跨性别女性的处境有所忽略。此外,主张男女分离的激进女权主义者,在反对父权制度的同时,过于将男人和女人分离,以及过度强调女性自身特质的优越性,造成女人始终都处在一种反叛的、异己性(otherness)的状态,而视男性为邪恶,这样的二分法,在实际上不能主打入男性的世界以达成改造社会的目的,反而会造成性别问题无法解决的僵局。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激进女权主义者们仍然继续参与许多社会活动,但在许多包括伦理学、同性恋、跨性别、BDSM等问题上产生争论,逐渐分裂成较多元的女权主义主张,或被其他的女权主义包括伦理女权主义(英语:Feminist ethics)、环保女权主义等取代。有些激进女权主义者过分强调男女天生的生理性别差异,认为性别认同是父权建构的,因此对跨性别者(尤其是跨性别女性)有所排斥。因此被跨性别社群称为TERF(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s)。 也有一部分的激进女权主义者认同跨性别者,认为跨性别者也是父权下的受害者。而被称作TIRF(Trans-In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s)。

相关

  • 植物界轮藻、一种杂交蔷薇、百岁兰; 小毛毡苔、蓬蘽、欧洲酸樱桃; 银杏、柳树、溪苔属; 非洲苏铁、蕙兰、一种藓类; 一种蕨、紫菀、朝鲜冷杉。有争议:植物(英文:Plant)是植物界(学名:Plantae
  •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英语:vagus nerve)是脑神经,故亦称第十对脑神经(tenth cranial nerve), 编号X。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是人的脑神经中最长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
  • 腓力四世美男子腓力四世(法语:Philippe IV le Bel,1268年4月28日-1314年11月29日)卡佩王朝第11位国王(1285年—1314年在位),纳瓦拉国王(1284年起,称腓力一世)。他是卡佩王朝后期一系列强大有力
  • 萨曼王朝萨曼王朝或萨曼帝国(波斯语:سامانیان、Sāmāniyān;英语:Samanids,875年-999年)是一个由波斯人建立的曾经统治着中亚和大伊朗的王朝。王朝的名称是源自创立人萨曼·胡达(Sa
  • 环丙醇环丙醇(英语:Cyclopropanol)化学式C3H6O,包含一个环丙基和一个羟基。环丙醇由于三元环的张力很不稳定,易开环生成丙醛 。因此环丙醇可作为烯醇化丙醛的合成子。环丙醇还被用来在
  • 手表手表,或称为腕表,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计时及显示时间的仪器。几乎是利用皮革、橡胶、尼龙布、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表带,将显示时间的“表头”束在手腕上。本来作为仪器的“錶”应
  • 新天地教会教徒群聚性感染新天地耶稣教证据帐幕圣殿(朝鲜语:신천지예수교 증거장막성전/新天地예수敎 證據帳幕聖殿*/?),简称新天地教会或新天地,是由李万熙于1984年3月14日在韩国创建的基督教系新兴宗教团
  • 黑巫术黑巫术,又称黑魔法,即邪恶的巫术,最早是由日本电子游戏创造的术法概念。主要以伤害别人为目的,透过放蛊、咒诅、秘密仪式、书符等方式,达到谋杀、致病、迷惑、役使、嫁祸等目的,使
  • 吡咯里西啶吡咯里西啶(Pyrrolizidine,又译为吡咯双烷或双吡咯烷)为一种杂环有机化合物,属于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英语:pyrrolizidine alkaloids)的一种。吡咯里西啶显示有肝毒性,为肝毒素。
  • 儒学四配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日本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朝鲜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李滉 · 王仁 · 李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