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岩鬣蜥

✍ dations ◷ 2025-10-24 17:39:36 #IUCN濒危物种,岩鬣蜥属

蓝岩鬣蜥(学名:)是大开曼特有的一种濒危蜥蜴。它们以往被列为古巴鬣蜥的亚种,后来于2004年因其遗传基因的差异而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物种。蓝岩鬣蜥是最长寿的蜥蜴之一,可以生存达69岁。

蓝岩鬣蜥栖息于干旱森林或近岸的岩石及辽阔地区,雌蜥会于6月至7月期间在沙上挖穴生蛋。到了9月可能会生第二窝。蓝岩鬣蜥是草食性的,主要吃植物、果实及花朵。它们呈黄褐色至灰色,而雄蜥在繁殖季节则披上一层蓝色。它们体型庞,体重惊人,由颈底至尾巴端的背冠上均有短棘。

蓝岩鬣蜥的化石纪录显示它们于欧洲殖民时代前广泛分布,但到了2003年野外却只余下少于15只,于21世纪初普遍人更相信它们将面临灭绝。它们的衰落主因是被野放的宠物(猫和狗)掠食及栖息地的失去。蓝岩鬣蜥从1996年至2004年间均被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但成功的圈养繁殖令它们的种群的数目得以趋向稳定,免除灭绝的危机。目前至少有5个非政府组织与开曼群岛有关当局通力合作以确保此物种的存活。

蓝岩鬣蜥是大开曼的特有种。属名是古希腊文的“圆尾”,意指其尾巴的厚环。 其种小名是由首次描述的查普曼·格兰为纪念发现者伯纳德·C·刘易斯而来。 其近亲是古巴鬣蜥及突棱圆鳞鬣蜥,三者都是从3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分化出来。 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很低,但却不像其他岩鬣蜥般缺乏生命力。 其中一个理论指它们是从单一的雌性古巴鬣蜥演化而来。 它们与小开曼及开曼布拉克的开曼鬣蜥不同。

于1938年,时任牙买加学院主任一职的自然学家伯纳德·C·刘易斯跟随牛津大学到开曼群岛进行生物探测研究。 他成功获得了两只蓝岩鬣蜥,一雄一雌,并将其送至大英博物馆的自然史部门进行研究。查普曼·格兰于1940年正式描述了它们并命名为。 于1977年,蓝岩鬣蜥曾被分类为古巴鬣蜥的亚种, 后来于2004年确认了它们的独特性而成为独立的物种。

蓝岩鬣蜥是大开曼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全长达2米及重14公斤。 它们的体长51-76厘米,尾巴与体长相若。 它们的趾是互相紧扣,有利于挖穴及攀树。 虽然它们并非栖于树上的,但有时也会攀树达5米或以上。 雄蜥较雌蜥大三分之一。 成年雄蜥的皮肤呈深灰色至蓝绿色,雌蜥则呈橄榄绿至淡蓝色。 幼蜥呈深褐色或绿色,有一些较深的斑纹。 初出生幼蜥的背上,由颈部至臀部的冠上有八道深色的山形斑纹。 这种斑纹随幼蜥1岁大后逐渐消退,变成灰色及奶白色,最终退成蓝色。 成年蓝岩鬣蜥一般呈深灰色,配合周边喀斯特地形的岩石颜色。 当它们保护地盘发出警示时就会转变为蓝色。 雄蜥的蓝色较为明显。 它们的脚呈黑色,与身体颜色形成对比。 雄蜥大腿上有结节可以释放费洛蒙。 雌蜥没有这些结节,背冠也没有这么明显,故它们是两性异形的。

蓝岩鬣蜥的眼睛有金色的瞳孔及红色的巩膜。 它们有极好的视觉,可以侦测远程的形状及运动。 由于它们只有少量的视杆细胞,在昏暗环境下的视觉很差。它们有双重的锥状细胞,对颜色非常敏感,甚至可以看见紫外线。 这种能力对于它们晒太阳以吸收紫外线来生产维他命D非常重要。

蓝岩鬣蜥的头顶上有一个光敏的器官,称为颅顶眼。 这只眼只有基本的视网膜及晶体,故不能生成影像。 它只会对光暗敏感,可以用来侦测运动。

蓝岩鬣蜥只分布在大开曼。与其他同区的岩鬣蜥属比较,蓝岩鬣蜥应该也曾有群落栖息在海岸,但被人类殖民及建筑道路所躯逐而消失。 它们现只分布在丛林、森林、农地等。 它们可能是因食物及土壤而被吸引到农地附近,但却因而与人类及野生宠物有所接触。 雌蜥一般会走到海岸边生蛋。

雌性蓝岩鬣蜥的地盘约有2400平方米大,雄蜥的地盘平均大5700平方米。 雄蜥与雌蜥的地盘可以重叠,所以每一公顷约有4-5只鬣蜥。

蓝岩鬣蜥栖息在岩洞及树穴,成年主要是地盘性的。 幼蜥倾向栖于树上。 雏蜥会猎食当地的古巴游蛇。 成年没有天敌,但却受野狗的威胁。 3-4岁大就已经达至性成熟。

蓝岩鬣蜥主要是草食性的,吃多达45种植物的叶子、花朵及果实。 它们有时也会吃昆虫幼虫、蟹、蛞蝓、死鸟及真菌。 它们在渗透调节上有一种问题:因为所吃的植物有较高含量的钾,但平均养份却较少,它们要吃很大的分量才能达到代谢的需要。 由于它们不能制造浓度高于体液的尿素,故会在盐腺排出氮化的尿酸。 所以它们两侧的鼻腺可以补助来排出体内多余的钾及氯化钠。

野外蓝岩鬣蜥的寿命不详,但估计也有几十岁。于1950年在大开曼捕捉到的一只标本,就被送到美国,最后于2004年才死亡。 估计这只标本于被捕捉时就已有15岁,故它的寿命达69岁,是世界最长寿的蜥蜴。 饲养下的开曼鬣蜥就有33岁的寿命。

蓝岩鬣蜥于5月至6月间繁殖。 雄蜥首先将不断颤动头部,接着会围在雌蜥背后,再揽著雌蜥的颈部交配。 雄蜥会压制着雌蜥,限制其尾巴的动作,方便交配。 交配一般需时30-90秒,一天很少会交配多于1-2次。 雌蜥会于6月或7月在有阳光的地上生蛋,每次生1-21只蛋。 雌蜥会先选择几个地点才会生蛋。 生蛋的巢穴约长0.41-1.5米长,末端较大可让雌蜥转弯。 巢内的温度保持在35℃,孵化期为65-90天。 蓝岩鬣蜥的蛋是所有蜥蜴中最大的。

蓝岩鬣蜥约于3个月大就会保护自己的地盘。 不论任何年龄的雌蜥都会栖息在重叠及约大2400平方米的地盘,雄蜥的地盘会较大,随着年岁增长,重叠度亦会增加。

蓝岩鬣蜥从1996至2004年间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表示其距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群落只限制在大开曼的东部,于1998年就衰落至极为危险的情况,只余下3只。 它们的分布地于过往25年就缩减得很厉害,很多位点都已经没有它们的踪迹。 于2003年就发现它们的数量只有5-15只。2005年前就认为它们的野生群落已经灭绝。 曾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于2008年,有6只蓝岩鬣蜥被杀,令它们的情况更为衰落。

蓝岩鬣蜥的草食性可以帮助在大开曼内传播种子。 研究发现经过蓝岩鬣蜥消化道的种子发芽较快。 它们亦可以将种子带到新的地区,可以帮助平衡恶劣环境的气候及植物生长。

令蓝岩鬣蜥起死回生的主要原因并非来自野外群落的复原,而是持续的野放活动。自2005年从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Queen Elizabeth II Botanic Park)及萨利纳保护区(Salina Reserve)释放蓝岩鬣蜥到野外后,蓝岩鬣蜥便发展出一个约有125只的群落。 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的群落是自2001年起就已经开始培育,而萨利纳保护区的则是自2006年从3只蛋孵化后开始培育。 2007年亦有一次大规模的放生行动,令野外的蓝岩鬣蜥数目增加至299只。在2012年尾,由复育计划统计得的蓝岩鬣蜥野外群落数目约为750头,令它们首次离开死门关一小步,而IUCN亦将它们的保育现状由极危降至濒危级别。

栖息地的破坏是蓝岩鬣蜥面临灭绝的主因。它们的栖息地被清除作为农地、公路及地产项目发展。 另外,传统的农地变更成畜牧的草场也影响蓝岩鬣蜥的次级栖息地。

大家鼠、野猫及流浪犬会掠食及伤害蓝岩鬣蜥,令野生群落的生存倍感压力。路杀亦是另一增加死亡率的原因。虽然当地有法律保护,但仍旧会有猎杀蓝岩鬣蜥的情况。

美洲鬣蜥成功由洪都拉斯引入到大开曼,成为了入侵物种,数量远远超过蓝岩鬣蜥。 虽然这并没有对蓝岩鬣蜥带来直接的影响,但美洲鬣蜥的出现却减低了公众对蓝岩鬣蜥的关注。 公众会被大量的美洲鬣蜥误导,以为蓝岩鬣蜥并非如报告般濒危。

蓝岩鬣蜥经常会被售卖给旅客作为宠物。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指英国政府超过20年忽视海外领地的自然保育。很多物种因而灭绝。英属加勒比群岛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非常丰富,有很多特有的濒危物种,但当地却没有实施及执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美国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American Zoo and Aquarium Association)自1990年起就已经将蓝岩鬣蜥列为最高级的保育对象。 他们首个计划就是希望培育蓝岩鬣蜥。 计划初期就已经要面对捕获回来的蓝岩鬣蜥并非纯种的问题。 经过5年的研究,终于成功发展了两个培育的群落,让群落互相繁殖来改善遗传多样性。 另外,在美国本土的25个动物园也有培育蓝岩鬣蜥的计划。 例如印第安纳波利斯动物园(Indianapolis Zoo)自2000年起就两次成功培育蓝岩鬣蜥。

2006年首次有幼蜥被放生到野外。 每一只放生的蓝岩鬣蜥颈上都带有识别带,并植入了芯片,其独有的头部鳞片亦有纪录。

私人的培育亦有进行。 由于只有非常少量的纯种,私人培育的多为与开曼鬣蜥及古巴鬣蜥的混种,这可以减低宠物市场对蓝岩鬣蜥的需求。

蓝岩鬣蜥保护计划(The Blue Iguana Recovery Programme)是源自开曼群岛1990年的计划。保护计划连合了开曼群岛的环境部门、国民信托、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泽西野生动物信托基金(Durrell Wildlife Conservation Trust)、国际爬虫类保育基金及欧盟委员会。 这个计划得到豁免于现行开曼群岛禁止捕猎或饲养蓝岩鬣蜥的法律。 其保育政策包括培养幼蜥至2岁大,在保护区建立亚群落。 工作包括研究、保护巢区及监察放生的动物。

在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及萨利纳保护区已成功复生了两个亚群落。 保护蓝岩鬣蜥的栖息地仍然很重要,而萨利纳保护区就只有36万平方米的丛林,并不足以供1000只蓝岩鬣蜥居住。 在其他地区也会引入新的亚群落。 长远来说整体的饲养群落仍未能造到遗传多样性。 个别的蓝岩鬣蜥会被带到不同的群落,以确保整体群落的基因流。 当野生亚群落到达饱和状态,计划就会停止放生,让它们自行繁殖。 透过研究、监察及控制掠食来保护幼蜥的生存率及亚群落的发展。

蓝岩鬣蜥的保育需要积极管理。 为确保保育的运作,需要基金的资助;另外教育及宣传亦需要提高公众对保育的意识及支持。

相关

  • 载人热气球热气球(英语:balloon)是娱乐性航空器的一种,它配备有用来填充气体的袋状物,当充入气体的密度小于其周围的环境的气体密度,且由此压力差产生的静浮力大于气球本身与其搭载物的重量
  • 茜蒂哈斯玛茜蒂哈斯玛(马来语:Siti Hasmah;1926年7月12日-)是一名医生,也是马来西亚第四任总理马哈蒂尔的妻子,即第四任总理夫人,与马哈蒂尔共育有四子三女。现今丈夫马哈蒂尔再度任为第七任总
  • 李景山 (曲艺家)李景山(1898-1960),男,汉族,天津武清人,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直隶武清县大黄堡村,著名京东大鼓弦师,京东大鼓创始人刘文斌的搭档,因出天花,导致其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差,为生活,自
  • 安托万.阿尔诺 (2014-05-02) 2014年5月2日(6岁)安托万·阿尔诺(法语:Antoine Arnault,1977年6月4日-),生于法国鲁贝,是一个法国商人。安托万·阿尔诺毕业于英士国际商学院及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完
  • 吉多尔格尔吉多尔格尔(印地语:चित्तौड़गढ、英语:Chittorgarh,又译奇陶尔加尔),简称吉多尔(Chittor),是印度拉贾斯坦邦吉多尔格尔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96028(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9
  • 2020年中国上映电影列表本列表为2020年中国电影相关列表。
  • 彭氏大宗祠彭氏大宗祠,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东坑镇彭屋村,为东莞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公布时间为2004年1月8日。彭氏大宗祠的历史年代为明代。
  • 柴田昌弘柴田昌弘(1949年12月26日-)。日本漫画家。三重县松阪市出身。其妻子为是日本漫画家市川ジュン(日语:市川ジュン)。代表作是《斋女传说》。
  • 水井妃佐子水井妃佐子(日语:水井 妃佐子/みずい ひさこ ,1972年3月29日-),日本已退役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前日本国家羽毛球队成员。奈良县大和高田市出生,毕业于四条畷学园高中及四条畷学园短期
  •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的一个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始建于1956年,接受三门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2010年2月11日,15岁女孩申梦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