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蝗灾史

✍ dations ◷ 2025-04-26 22:49:03 #中国自然灾害,蝗灾,各主题中国历史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三大灾害。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明末农学家徐光启《除蝗疏》言:“国家不务畜积,不备凶饥人事之失也。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旱灾之后更容易引起蝗灾,所谓“旱极而蝗”,由于蝗虫能飞移,有时候大量发生,形成大集团,因此灾害扩大面积往往远大于水、旱。

彭邦炯《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一文认为中国蝗灾史可追溯到甲骨文。《诗经》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秉畀炎火”意思是指晚间以火诱捕蝗虫以消灭之。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记载:“虫食谷者,部吏所致”,蔡邕说,“蝗者,在上贪苛之所致也”。灾难的源头,均出自于官衙的苛捐杂税。

《后汉书·五行志》载:(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二十八年(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

贞观二年(628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开元三年(715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的虫灾,“蚀稼,声如风雨。”宰相姚崇下令捕蝗灭虫,汴州刺史倪若水抗拒,反对捕蝗,姚崇向倪若水批评说:“坐看食苗,忍不相救?因此饥馑,将何以安!”《旧唐书》载倪若水率民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此法称为“埋瘗法”。

《通典》卷7:“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诸州大蝗。”

《新唐书·五行志》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发生蝗灾,“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

贞观二年六月(628年),“京畿旱蝗。”(《新唐书》卷36《五行三》)

兴元元年(784年)四月,“自春大旱,麦枯死,禾无苗,关中有蝗。”

《旧唐书·五行志》载:(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新唐书》武德六年,“夏州蝗。蝗之残民,若无功而禄者然,皆贪挠之所生。先儒以为人主失礼烦苛则旱,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

开成四年(839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旧唐书》卷37《五行志》)

《旧五代史·五行志》记载: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爆发蝗灾,“许、汝、蔡、陈、颍五州生,有野禽群飞蔽空,食之皆尽。”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夏六月,大蝗蔽日而飞,昼为之黑,庭户衣帐悉充塞。”(《十国春秋·吴越忠懿王世家》)

《旧五代史·五行志》载,乾祐二年(949年),蝗虫蔓延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蝗一夕抱草而死”。这种“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记载殊为可议,有人认为是粉饰太平,也有人认为当地植物有杀蝗效果,如周怀宇《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灾考察》一文说:“在淮河流域的植物类中,也有杀蝗的草本植物……”,“宋州发现当地生长杀蝗的草本植物……”,一般称“抱草瘟”,或吊死瘟(蝗霉病)。

雍熙三年(986年),“山蝗,鄄城县有蝗自死。”(《宋史·太宗本纪,五行志》)

淳化三年(992年)七月“贝、许、沧、沂、蔡、汝、商、兖、单等州,淮阳、平定、彭城飞蝗,抱草自死。”(《宋史·太宗本纪,五行志》)

至道二年(996年)六月“亳州蝗,秋七月谷熟,许、宿、齐三州蝗抱草死。”(《宋史·太宗本纪,五行志》)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秋七月丙辰,“开封府祥符县蝗抱草死,有数里。”(《宋史·真宗本纪》)

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高邮飞蝗抱草死。”(《宋史·五行志》)

乾道元年(1165年)六月壬辰,“淮南转回判官姚岳言:境内飞蝗自死。”(《宋史·武宗本纪·五行志》)

《宋书》载景祐元年春正月,“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诸暨蝗及境,皆抱竹死。”(《元史·真宗本纪》)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嘉靖三十九年,“蝗食禾苗殆尽;万历十四年飞蝗蔽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蝗起宝武界,饥民相食。”(天津市《宝坻县志》)

万历十九年(1591年),“天津县夏蝗飞蔽天,声如雷雨,食苗殆尽”,新乐“夏五月蝗生县东,未几数日滋类遍野。”

天启六年(1626年),迁安“秋七月飞蝗蔽野,大伤禾稼。”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初九日,徐光启上疏“屯盐疏”,其中第三篇为“除蝗疏”,后编入《农政全书》。

有专家统计明朝蝗灾次数一共有94次。

陈芳生著有《捕蝗考》,有“备蝗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条分缕析,颇为详备,虽卷佚寥寥,然颇俾于实用”。

《济南府志》记载康熙四年“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光绪三年《海盐县志》卷十三:“康熙十年七月二十日,蝗从西北来,飞过城上。”

嘉庆《松江府志》卷八十载:“康熙十一年,飞蝗蔽天,自北而南,所过但食竹叶芦穗,无食禾者。”

康熙五十六年(1716年)“徐州邻县秋蝗入州界,不食禾皆抱草而毙。”(《清史稿·灾异志》)

清雍正十年(1732年)“泗阳西乡柴林湖夏蝗蝻遍地,厚数寸。官兵惶惧,旋尽抱草僵死。”(《清史稿·灾异志》)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河南蝗来境,抱草而死,不为灾。”(《清史稿·灾异志》)

光绪八年《归安县志》卷二七:“乾隆二十年,蝗蝻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郧阳二月“蝻起,至四月皆依草附木而枯。”《清史稿·灾异志》

咸丰二年(1852年)底:“柳、庆上年早蝗过重,一二不逞之徒倡乱,饥民随从抢夺,比比皆然”。

咸丰三年(1853年),“夏,武郡蝗虫蔽日”(咸丰《武定府志》)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蝗从南来,飞蔽天日.集田害稼”(宣统《重修恩县志》)

咸丰六年(1856年),“夏,蝗虫又起,飞翳天日,栖树枝折,复值岁饥,木叶草亘,人虫争相取食,衰鸿遍野,卖男鬻女”

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飞蝗遍野。六月,蝻生,食禾害稼”(民国《定陶县志》)

民国十年《嵊县志》卷十三:“咸丰六年八月,有蝗自北来,顷刻蔽天。”

咸丰六年(1856年),安徽皖北大旱,“旱,飞蝗大至,食禾几尽。”(民国《太和县志》)

民国《吴县志》卷五五:“咸丰六年七月,蝗从西北来,如云蔽空,伤禾。同治元年七月甲申,飞蝗自北至南,有雷声送去。”

《清史稿·灾异志》载:“八月,昌平蝗,邢台蝗,香河、顺义、武邑、唐山蝗。”

咸丰七年,“秋七月至望复返,群飞蔽日,食禾太甚。”(雍正《辽州志》)

光绪三年(1877年)阜宁五月“大风雨,蝗抱草毙。”(《清史稿·灾异志》)

光绪《松江府志》卷三十九载“秋八月,飞蝗蔽天,城乡俱是,中秋后热如夏,蝗复来。”

宣统《太仓州志》卷二十六载“夏,蝗自北来,既而入海,灾亦不甚。”

相关

  • 阿尔戈斯阿尔戈斯(希腊语:Άργος,英语:Argos),或译阿戈斯、阿哥斯、阿果斯,是希腊的一座城市,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北。阿尔戈斯有约5000年的历史,在它的历史上,古希腊人、罗马人、法兰
  • 脑砂脑砂(Corpora arenacea、brain sand、acervuli、corpus arenaceum)是松果体和脉络丛等大脑区域的钙化结构。年老的生物体内有许多的脑砂,其功能暂时是未知的。脑砂的浓度会随着
  • 军区俄罗斯军区是俄罗斯作为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行政区划的一个系统。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基于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地理区域,以及一个管理各自领土内军事组织的总部。目前俄罗斯有五个军区
  • 陈锦锭陈锦锭(1954年-),台湾台北人,亚东工专(今亚东技术学院)毕业。夫婿为前立法委员张庆忠、儿子为张庆忠国会助理张钧咏以及将以政二代身份参选2020立委的张智伦。中国国民党党籍,曾任
  • 庇是商朝国都之一,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载,商王祖乙即位后居住在庇,南庚即位后将国都由庇迁往奄。认为庇在山东省郓城县境。近代有甲骨学家丁山考证庇即是《史记·殷本纪》中的
  • 氟斑牙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是一种牙科疾病,是因牙齿发育时暴露在高浓度的氟化物中,导致牙齿珐琅质形成过程受阻所造成。从三个月至八歳之间暴露在氟化物中造成氟斑牙的风险最高。
  • 195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七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VII Olympic Winter Games,法语:les VIIes Jeux olympiques d'hiver,意大利语:i VII Giochi olimpici invernali),于1956年1月26日至2月5日在意
  • 我妻荣我妻荣(1897年4月1日-1973年10月21日),日本民法学家。山形县米泽市出生。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我妻教授是日本民法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主要进行德国法相关研究和判例研究,对于学
  • 陈文陈文�(1840年-1904年),字仲英,号寿民,湖南祁阳人,中国清朝官员。同治九年(1870年)乡试中举人,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年(1884年)任金华知府,光绪十四年(1888年)调杭
  • 交换日记交换日记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一群人以交换日记本,并且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记事和感受,过一段时间后换回自己的日记本进行阅读批阅,以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在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