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

✍ dations ◷ 2025-05-18 01:26:25 #胶东半岛
胶东半岛,简称胶东,古为东夷地区。狭义指中国山东省境内胶莱河以东地区,包括烟台、威海全部和青岛的东部,是山东半岛的主要部分,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而泛胶东地理文明圈包括: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全部、沂水、沂源及莒南大部。远古时代,大连位于海底。大约于7万年前,海平面下降50多米,大连、朝鲜半岛、山东半岛露出海面,形成新大陆“胶辽古陆”。大约于3万年前,海平面再次下降140多米,日本列岛同胶辽古陆相连。胶东地区古为东夷, 胶东地区的先民把鸟类和太阳视为其氏族的图腾而加以顶礼膜拜,这在长岛北庄遗址出土的陶器及其纹饰等发现均有体现。 蚩尤战败,东夷遗民在亡国后,经过今天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中间的路桥迁移至辽宁和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高句丽百济。留下来的东夷人叫莱夷后被齐国征服,在齐桓公治理区域下,堪称春秋五霸之首。 金元时期,山东大部分地区历经战乱人口骤减,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唯有当时胶东地区损失较小,保留了东夷的人种和文化。在明朝初年一部分登州府和莱州府的居民迁移至山东西部。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山东掀起了巨大的闯关东热潮,胶东地区因为方便走海路去关东,有大量人民移民东北。对东北的人口构成和地域文化造成了重大影响。对于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人而言,胶东地区乃是天之尽头,经济长期落后于中原;然而正因为其遍隅一方,造就其在公元前八世纪春秋时代,齐桓公治下,管仲变法时期的强盛,更被现代经济学家吴晓波称之为中国史上第一场经济变革。因此在经济理念和大胆创新方面,都可算是中西历史上的先驱,吴晓波甚至把这个经济改革定位为"观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为重要"。然而正因为其地处海滨,胶东半岛的渔业和煮盐业,在春秋时代已具备与其他诸侯国出口的贸易规模。清朝后期,烟台(芝罘)、青岛、威海卫等地的近代文明开化地区,源源不断的向胶东其他地区及山东内陆输出文明秩序。民国以来,胶东半岛更成为中国东北的海运重地,以其沿海港口众多,有利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率领先山东其他地区。近年来,更通过对韩国、日本的密切贸易,及利用侨资发展乡镇企业,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胶东地区使用的方言为胶辽官话(以烟台话、威海话为代表),与山东其他地区方言有较大差别,而与辽东半岛的大连方言相近。正因如此,胶东地区(尤其是烟台地区)民众相互间有较强的身份认同,往往对外称自己为胶东人,而非山东人,或烟台人,威海人。胶东菜以福山菜为代表,擅长烹饪海鲜,煲制鲜汤。

相关

  • 回肠在人体解剖学中,回肠是人的消化器官之一。回肠(Ileum)是小肠的最后一段,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下面。人的回肠约占小肠全长的五分之三,约有2-4米长。回肠多盘于腹腔右下部,借小肠系膜
  • 异象异象(英语:vision)是《圣经》常见的词汇,指从神而来、特别的启示和引导,意思相似于《圣经》其他的“启示”、“默示”等词。《圣经》记载的许多异象是看见超自然的景象,或是有关未
  • 张继先张继先(1966年-),女,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1989年7月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今武汉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2003年非典疫情时,张继先曾
  • 神经心理学 §研究方法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杨万泰杨万泰(1956年10月-),生于河北省成安县,中国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
  • 足跟在人体解剖学中,踵是脚的后跟。踵是由踵骨支撑的,位于腿下端的骨骼关节之下。对于脚的压力分布于五个力线,其中三个在内侧,也就是大脚趾侧,两个在外侧,也就是小脚趾侧。外侧的力线
  • 五四文学五四文学作家,也就是在1919年5月4日推翻古文字体(如汝、俺等字),提倡使用白话字体(如我、的、你等等)的一些作家。包括六十几位文学作家,如巴金、叶圣陶、朱自清等作家。
  • 李济马李济马(이제마,1837年-1900年),字懋平、子明,号东武,籍贯全州,朝鲜王朝末期的医学家兼哲学家,著作有《东医寿世保元》等书。李济马出生于朝鲜王朝咸镜道咸兴进士李攀五的家中,他虽然是
  • 西联汇款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 NYSE:WU)于1851年在纽约成立,现在总部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Denver),以前主要业务为收发电报,现在主要业务为国际汇款。
  • 万载县万载县是中国江西省宜春市所辖的一个县。三国·吴黄武年间设阳乐县,治罗城(今罗城镇)。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康乐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改阳乐县,县治由罗城迁至龙山下(今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