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斯肯漩涡

✍ dations ◷ 2025-08-15 14:07:02 #

坐标:67°47′N 12°50′E / 67.783°N 12.833°E / 67.783; 12.833

默斯肯漩涡(英语Moskstraumen或Moskenstraumen)是世界最强的潮汐Eddy(英语:Eddy_(fluid_dynamics))和涡流系统之一,它形成于挪威海上的挪威罗弗敦群岛。它位于莫斯克内斯岛(莫斯克内斯市)的罗弗敦点(挪威语:Lofotodden)和韦岛之间的小岛莫斯肯岛。默斯肯漩涡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发生在开放海面上,而大多数其它漩涡都出现在狭窄的海峡或河流中。 这源于几个因素的结合,首先是强大的半日潮汐和海床的特殊形状——在莫斯克内斯岛和韦岛之间有一个浅海脊,可以放大并旋转潮流。

默斯肯漩涡已被记载于许多历史记录中,但通常被夸大了。它也被俗称为大漩涡(maelstrom)——一个表示强大漩涡的北欧词汇,它起源于荷兰语(磨碎)和(流动)的结合。这个词汇由爱伦·坡于1841年通过他的短篇小说《莫斯可漩涡沉溺记》引入英语。爱伦·坡为漩涡提供了新的名称:“我们挪威人把它叫做莫斯可大漩涡,位于莫斯可岛的中途。“

默斯肯漩涡位于莫斯克内斯岛(莫斯克内斯市)的罗弗敦点和韦岛之间的小岛默斯肯岛。强大的潮流流过这些岛屿与大西洋及深深的韦斯特峡湾(英语:Vestfjorden)之间的浅水区,创造了Eddy(英语:Eddy_(fluid_dynamics))和涡流,最大的一个直径大约40~50米(130~160英尺),引起的水面涟漪可高达1米(3英尺3英寸)。

水流大约8千米(5.0英里)宽,吸入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并因此吸引了鱼类和渔船,但即使是在现代也很危险。潮流大约在七月至八月达到最强。从飞机上或附近莫斯克内斯岛的罗弗敦山(海拔601米)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有定期的旅游船在莫斯克内斯岛与韦岛间往返。

默斯肯漩涡的形成是数个因素结合的产物,包括潮汐、当地强有力的风,罗弗敦的位置和水下地貌。不像其它著名大漩涡,例如萨尔特流(英语:Saltstraumen)、阿贝漩涡(英语:Gulf of Corryvreckan)、鸣门漩涡、老母猪漩涡(英语:Old Sow whirlpool)或斯库卡姆查克峡湾(英语:Skookumchuck Narrows),它位于开放海面上,而不是在海峡中。罗弗敦的半日潮的幅度约为4米(13英尺),即每天涨落两次;这些半日潮是默斯肯大漩涡形成的主要原因。潮汐是由北部的挪威海海流和风暴引发的,速度可达11至20千米每小时(6.8至12.4英里每小时)或更高。 这种水流出现在大约500米(1,600英尺)深处。然后它碰到一道大约只有20米(66英尺)深的海脊(其他来源认为是40~60米)。该海脊位于莫斯克内斯岛、默斯肯岛和韦岛组成的岛链上,它导致了海流上升及岛屿边缘的旋涡。

13世纪,古诺尔斯语诗歌埃达即描述了默斯肯漩涡,并吸引了许多画家和作家,包括爱伦·坡、沃尔特·默尔斯(英语:Walter Moers)和儒勒·凡尔纳。1539年,瑞典主教奥洛斯·马格努斯(英语:Olaus Magnus)在他关于北欧国家的详细报告《卡尔塔码头(英语:Carta marina)》中,介绍了默斯肯漩涡,并标在了地图上。他把该旋涡归结于神力,并提到它比先前已知的西西里漩涡卡律布狄斯更强大。当时其他大部分作家都相信,默斯肯漩涡在海洋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只给出了大量的故事,而疏于科学观察,严重高估了该旋涡的大小和力量。默斯肯大漩涡也被直接简称为大漩涡,它给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莫斯可漩涡沉溺记》(1841)以灵感。该小说将maelstrom一词引入了英语,意为强大的漩涡。默斯肯漩涡还出现在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并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中被亚哈船长(英语:Captain Ahab)提到。那些作家对于默斯肯漩涡的信息来源可能是1715年由乔纳斯·丹尼尔森·拉姆斯(英语:Jonas Danilssønn Ramus)虚构的一个关于默斯肯漩涡的说明,该说明曾被翻译成英语并被部分写入1823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爱伦·坡在他的小说中引用了乔纳斯·拉姆斯和《大英百科全书》。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III:死神永生》中,一些角色也因云天明童话中的暗示被引导到了默斯肯漩涡。

最早对默斯肯漩涡的科学描述之一是,挪威牧师和诗人皮特·达斯(英语:Petter Dass)发表的诗歌《努尔兰的喇叭》,其中包含了一个诗歌形式的关于挪威北部的地形描述。在诗中,他清楚地将漩涡与潮汐关联起来,他指出漩涡在满月和新月时最强,在半月时最弱。他还指出,莫斯克内斯岛的巨大峡湾必须在6小时内被充满并排空,因此其中的水流可以创造强大的潮汐。但是,达斯的小说并没有被翻译成英文,因此并不为整个欧洲所知。A. Schelderup在一篇文章中进一步提到了默斯肯漩涡与潮汐的关系,该文可能写于18世纪50年代,并发表于1824年。

相关

  • The Physics Teacher物理教师(英语:The Physics Teacher)是由美国物理联合会代表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出版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内容涵盖物理学史、物理哲
  • 闪电号闪电号运载火箭(俄语:Молния)苏联在R-7洲际弹道导弹(8K71)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重要的运载火箭型号。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6”,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
  •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依照《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由北京市文物局提出,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备案,正式对外公布并竖立标志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自19
  • 德国铁路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德语:Deutsche Bahn AG)一般简称为德国铁路(DB),是一家总部设于柏林的德国国有运输公司,于1994年在法兰克福创立,由原德国联邦铁路及德国国营铁路合并而成。公司重
  • 萨利克法萨利克法(英语:Salic law; 拉丁语:lex Salica),是中世纪以来西欧通行的法典。此法限制女性继承。至今,欧洲一些国家仍存在女性无权继承王位、世袭爵位的政治传统。在家族男性后裔
  • 核黄素激酶结构 / ECOD结构 / ECOD核黄素激酶(英语:riboflavin kinase,EC 2.7.1.26)是一个催化以下化学反应的酶:该酶催化的反应的底物为ATP和核黄素,产物是ADP和黄素单核苷酸(FMN)。但是,在古
  • 弗雷德里克·帕西弗雷德里克·帕西 (Frédéric Passy 1822年5月20日-1912年6月12日),法国理论经济学家,世界第一个国际和平组织——国际和平联盟(英语:League of Peace and Freedom)和各国议会联盟
  • 浊舌唇塞音浊舌唇塞音是一种罕见的辅音,用于一些口语中。几内亚比绍的Bijago语(英语:Bijago language)中有此音。该音亦见于一些发音障碍。在国际音标中,该辅音以符号或来表示。浊舌唇塞音
  • 经典柯伊伯带天体在天文学中,QB1天体()是指运行轨道在海王星之外,且不与大行星产生轨道共振的柯伊伯带天体。这类天体的半长轴在40-50天文单位之间,且不会切入海王星的轨道,有时也称为柯伊伯带天体
  • 威廉·亨利·豪威尔威廉·亨利·豪威尔(英语:William Henry Howell;1860年2月20日-1945年2月6日),美国生理学家、医师、法学博士(LL.D.)、自然科学博士,为第一位使用肝素作为抗凝血剂的人。豪威尔生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