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响

✍ dations ◷ 2025-08-13 19:33:43 #耳科,听觉系统

复响,亦称作响度重振(英文:Loudness recruitment),是指响度随声强异常快速的增加。复响是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一个常见症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诊断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依据之一。复响现象是设计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设备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感觉神经性耳聋伴随一定频率范围内听觉阈值的上升,复响现象通常只发生在这些受损的频率范围。且若为单耳耳聋,复响一般也只出现在聋耳。复响现象常用纯音,通过心理物理试验的方法来检验。在此类心理物理实验中,病人(或被试者)被要求通过主观判断或主动调整来使两个不同频率的纯音或两耳听到的相同频率的纯音的响度达到一致;或者被要求用一个数来表征所听到的纯音的响度。这类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高阈值(即受损)的频率范围内,响度随声强的增加比在正常频率范围内快。例如,一个左侧单侧耳聋的病人在聆听左右两耳中的2 kHz纯音时,需要左耳声强达到50 dB SPL方能匹配右耳20 dB SPL纯音的强度;但是当左右耳中的声强均达到80 dB SPL时,病人在左右耳中感觉到的响度却相等。所以复响现象亦可描述为听觉动态范围在受损频率带内的减少。

在日场生活中,很多聋人需要声强较正常值高的声音方能听见,但是如果声强过高,聋人则抱怨说声音过响,造成不适。这也是很多聋人倾向于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助听器的原因之一。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复响现象的临床表现。

声强是一个客观的物理指标,而响度是一个取决于听者的主观指标。虽然对于纯音之类的简单声响,响度和声强的关系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但是听觉系统编码声强、决定响度的机制却尚未探明。目前一般认为响度主要取决于听觉系统某一级(例如全部听神经纤维,或耳蜗核的全部某一类细胞)的总和(或等价地,平均)动作电位发放率。当然这个猜测还未得到充分的证实,也有许多与之相反的证据。

关于复响的神经起源,有以下几大猜想。有人认为复响反映的是感觉神经性耳聋中,由于耳蜗的外毛细胞受损而造成的基底膜输入输出函数斜率的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复响主要源自于兴奋随声强增加的异常快速的扩张。这里的扩张指的是在频带内的扩张,例如随着声强的增加,愈来愈多的听神经得到兴奋。第三种观点认为复响是由于最佳频率(BF)附近的听神经纤维阈值分布方差的减小。第四种观点认为中枢听觉系统在耳聋后发生的自身调节导致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加,进而产生复响。究竟由何种神经生理的原因导致复响现象,目前正在研究中,不排除答案可能是以上四种猜测中若干种的共同作用。

相关

  • 野猫野猫可以指:
  • 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学名:Homo heidelbergensis)是人属当中,一种已灭绝的物种,石器技术与属于直立人的阿舍利(Acheulean)石器相近。可能是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直接祖先。而海德堡人的祖先,则可能
  • 董韫美董韫美(1936年3月4日-),中国计算机软件专家。生于云南昆明。195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刘丛强刘丛强(1955年9月-),中国地球化学家。出生于贵州遵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于日
  • 工业区工业区指的是一个工业设施(特别是造船、采煤、钢铁业、陶瓷业等重工业)聚集的地区。通常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们也会居住在附近。在英格兰,这样工人居住的地方大部分会以排房(连栋房
  • 孙星衍《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之孙星衍像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县(今属江苏省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濠州,清代经史学家,考据学者,金石学家。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 曹如晶曹如晶(韩语:조여정,1981年2月10日-),韩国女演员,名字常被译为赵如晶、赵汝贞等。曹如晶最早亮相是在1997年于CeCI时装杂志担任模特儿,初期的电视剧作品包括1998年《我如何呢?(朝鲜语:
  • 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案阴谋论马丁·路德·金遇刺案(英文:Assassination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是指1968年4月4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旅馆内遭枪击亡故。嫌犯詹姆斯·
  • 塞缪尔·杰克逊塞缪尔·勒罗伊·杰克逊(英语:Samuel Leroy Jackson,1948年12月21日-)是一位美国男演员及监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有《侏罗纪公园》、《低俗小说》和《星球大战前传I》、《星球大
  • 托兰县托兰县(英语:Tolland County)是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北部的一个县,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0年统计,共有人口136,364,其中白人占92.34%、非裔美国人占2.72%、亚裔美国人占2.27%。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