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界事故
✍ dations ◷ 2025-09-02 17:49:50 #临界事故
临界事故(英语:criticality accident)是核反应堆发生链式反应导致功率失常激增引起的事故。事故中浓缩铀或钚等裂变材料中的链式反应能产生强烈的中子辐射,对人类伤害极大,并且会在周围环境中引发感生放射性。临界或超临界核裂变一般发生在反应堆堆芯内部或实验中。虽然临界事故危害较大,但是它一般达不到原子弹的设计条件,因此一般不会引发核爆炸。核反应产生的热量可能会让核材料膨胀,因此几秒之后材料又将处于亚临界状态,反应停止。在原子能的发展历程中,在反应堆外收集核裂变材料的时候曾经发生过60次临界事故,其中一些事故导致离事发地点较近的人员因接受了过量的辐射而死亡。不过,没有一宗事故引起过爆炸。把铀或钚的单质、化合物或溶液混合起来,就有可能引发临界事故。决定混合物是否达到临界点(即是否发生临界反应)的因素包括:同位素的比例;材料的形状;溶液的化学组成;化合物或合金的类别;复合材料和周围材料。预测材料达到临界状态的可能性的计算较复杂,因此民用和军用核设施都需要专人监控,以避免发生临界反应。临界事故大致可分为两类。(区别于电离空气辉光)
许多临界事故的发生都伴随这一道蓝色的辉光,能瞬间加热周围的物体。这种蓝色闪光(或者说辉光)常常被误以为是切连科夫辐射,因为这两种现象发出的闪光颜色相似,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巧合。
临界事故发生的蓝色辉光是空气中被电离的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回到非激发态的时候发出的光谱,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产生的。因此空气中会产生电火花,甚至形成淡蓝色的闪电。切连科夫辐射产生的蓝光和被电离的空气发出的蓝光颜色非常相似,但这只是一个巧合,它们的形成原理差异很大。值得强调的是,据说臭氧的气味就是切尔诺贝利的液化器周围环境辐射过高的信号。
切连科夫辐射可能发出大量蓝光的唯一情况是,在后处理工厂里,高密度媒介(例如水和硝酸铀酰)中达到了临界条件。而且这只有在容器透明或者被打开的时候才能被观察到。一些经历过临界事故的人报告感觉到了“一股热浪”。不过我们仍不清楚这是对刚才发生的恐怖事件的一种心理反应,还是事故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引发的一种确实存在的物理热效应(或者是非热能信号触发了皮肤中的热感受器)。例如,当路易斯·斯洛廷发生事故的时候大约发生了3×1015次裂变,但这产生的能量只能让皮肤温度上升百分之几度,但当时钚球中积累的能量大约有80kJ,足以把一个重6.2kg的钚球温度上升大约100℃(钚的比热大约为0.13 J·g−1·K−1)。金属的热辐射足以让附近的人感觉到温度上升。这个解释却不足以解释临界事故的受害者们的感受,因为离钚球几英尺远的人也感觉到了热。也有可能是电离辐射在细胞上造成的电离损伤和自由基的形成损坏了组织,使人感觉到灼热。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产生热量的现象是在对蓝色辉光进行观察之后推理出来的。一份关于所有临界事故的目击报告显示,只有当出现蓝色辉光的时候才有热辐射。这也许暗示了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联系,而其中一种能被马上观察到。收集并分析周围较稠密(未被电离)的空气中的来自氮原子和氧原子的的辐射之后,人们发现大约30%的辐射处于紫外线波段,大约45%处于红外线波段。由于皮肤能以热量的形式感受到红外线,而紫外线能引起晒伤,这很可能解释了目击者感觉到热浪的原因。自从1945年以来,至少发生过60宗临界事故,导致了至少21人死亡,其中美国7人,前苏联10人,日本2人,阿根廷1人,南斯拉夫1人。其中9宗事故的原因是操作失误,其他的属于实验反应堆事故。
在研发核武器和反应堆的过程中都发生过临界事故。
相关
- 臭氧0.001962g/cm3(25 ℃)氧气臭氧(分子式为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气体。英文臭氧(Ozone)一词源自希腊语ozon,意为“嗅”。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
- H10N7亚型H10N7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有时称为禽流感)的亚种。在2004年,埃及首次爆发有人类感染的H10N7疫症。此次爆发感染了一些伊斯梅利亚的居民,包括两个一岁的婴儿和有一个孩子的家禽商
- 印度联合新闻社印度联合新闻社(印地语:यूनीवार्ता,英语:United News of India,简写为UNI),为印度仅次于印度报业托拉斯的第二大通讯社,成立于1959年,1961年3月21日正式运作。使用英语、印
- 巴耶济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或译巴耶济德一世(奥斯曼土耳其语:بايزيد اول;土耳其语:Bayezıt,绰号:Yıldırım,奥斯曼土耳其语:ییلدیرم,“雷霆”;塞尔维亚语:Бајазит/Bajazit
- 五感通常意义的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压觉五种感官的感知,但对应的并非五官。感受的部位分别是人体的眼、耳、鼻、口舌、皮肤。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坐标:39°58′45″N 116°20′07″E / 39.97924°N 116.335293°E / 39.97924; 116.33529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英语: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缩写为CNNIC),
- 莫希莫希(英语:Moshi)是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城市,是乞力马扎罗区的首府,位于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附近,有热带干湿季气候,座标3°20′05.58″S 37°20′25.37″E / 3.3348833°S 37.34
-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英语:Robert Strange McNamara,1916年6月9日-2009年7月6日),美国商人及政治家,美国共和党人,曾任美国国防部长(1961年-1968年,为美国史上任期最久的国防
- 黄耀祥黄耀祥(1916年8月17日-2004年2月22日),广东开平人,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曾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
- 疣鼻天鹅疣鼻天鹅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古名)等。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色洁白,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分布广泛,大量在欧洲,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