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客冲突专指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部分地区,本地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激烈械斗冲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发生在广东的土客械斗。土、客二字,土是指珠三角本地人即广府人,客是指客家人。土客冲突的双方在不同地点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广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壮族及当地的汉族人,客方为客家等民系。江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江西本地人即江右人,客方为客家人。
土客冲突发生的地点很多,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的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过。土客冲突发生的时间跨越度也很长,从明朝中期到清末均有发生,但绝大多数土客冲突均发生在清末(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
土客冲突给当地人民,无论是土方还是客方,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归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的说法都各异,但普遍接受的一点是:土客冲突的本质,在于争夺生存资源;而其极端形式—土客械斗,则是乡村争夺资源的一个极端形式。此外,当时政府的挑动,以及地主土地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冲突的重要原因。土客冲突自明朝以前就在中国南方不时出现,但都规模不大。
但到了清末,清朝政府为要彻底清算消灭太平军等反清势力。同时,广东沿海等地的人口剧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资源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因为当时政治、经济都非常急剧变动,因此惨烈的土客械斗发生就在这种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一带的土客械斗最为惨烈。
由于清廷长期以来的一口通商政策,促使广东经济以及人口快速增长,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因开放五口通商,使得广东位置下降。原来累积的人口由经济动力变成经济压力。最终酝酿而成土客冲突。
其中客家人方面据山为险,扼踞险要位置。加上筑有土楼等高防御设施,使得防御力战斗力并不低。而本地广府则因经济充裕,长期贸易使得广府人占据着巨大资源,并且雇佣了欧洲雇佣军作战。促使双方战斗力平衡。由于客家人在战斗力据有上风,进而引发太平天国起事。而广府人雇佣欧洲雇佣军,也促使英法等欧洲国家扩张其贸易范围,进而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广东多地都发生过土客械斗,其中尤以“四邑地区”的土客械斗,最为惨烈,死伤最为惨重。四邑地区处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原本是本地人世代居住之地,明清年间,来自粤东地区的客家人涌入到四邑地区。在初期,由于涌入人口还不多,生存资源足够需求,一直相安无事,但慢慢随着客家人涌入越来越多,双方开始发生不同规模的冲突。发展到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双方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械斗(注:“土”于此例中指四邑本地广府人)。最后客家人战败,大部分被赶回粤东程乡县(今天换名字成梅县州)和嘉应州一带的原居地。
土客冲突的双方在不同地点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广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壮族及当地的汉族人,客方为客家等民系。江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江西本地人,客方为客家人。而在四邑地区土客大械斗的双方之一的客家人,其原籍均来自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使用客家话,有着相同的习俗。作为土客冲突的客方,他们处于少数,因此在土客冲突最激烈的几十年间,即清末土客械斗期间,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与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民系认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为民系通用的名字,这也就代表着客家民系的正式形成。
在中国,受政府意识形态的限制,土客冲突从清末到二十世纪末均未受到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才有《被遗忘的战争》等学术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