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有时又叫音乐人类学,是音乐学和人类学的一支。它结合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相对于音乐学研究西方音乐演进的脉络,民族音乐学将世界音乐纳入研究范围,研究西洋音乐范围外的所有音乐类型。民族音乐学也进行音乐分析,但经常将“音乐在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首要的音乐研究课题。
布鲁诺·内特尔(英语:Bruno Nettl)说民族音乐学是一种西方思维模式的产物。它本身就是西方学者出于对非西方音乐的兴趣而建立起来的,但随着学科的逐渐发展,西方音乐也被纳入其研究的范畴。
19世纪民歌收集的风潮而起,最早民族音乐学的概念由人类学学者提出,这些研究民族音乐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音乐学者”。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民族音乐学概念还没有被确立之前,已经有人着手这方面研究,直到19世纪初,约1880年间,已有音乐学者比较西洋音乐与非西洋国度的音乐差异,而开展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研究对象定为欧洲之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此定义由德国美籍的音乐学者库尔特·萨克斯(英语:Curt Sachs)提出,界定所谓异国文化音乐的范畴。第一份广泛比较各民族音乐结构的研究报告,为英国语言学兼物理学家、数学家、音乐作家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英语:Alexander John Ellis)发表的《不同国家的音乐》( On the Musical Scales of Various )。此后,欧美出现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致力于搜集异国的民间艺术,搜集非欧洲古典音乐乐器、相关音乐文物与手稿,为当时代人们增加非古典音乐文化的视野。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对无记谱法与文字的民族音乐研究产生莫大助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比较音乐学这们学科。其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专论如:美国音乐作家西奥多·贝克(英语:Theodore Baker)的一篇关于美国印地安音乐的论文;以及卡尔·斯图姆夫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贝拉库拉原住民文化的专论。
同此时期,巴托克·贝拉的研究方法与将民谣曲调融入西洋音乐,成为欧洲民谣研究典范。弗朗西斯·丹斯莫尔(英语:Frances Densmore)1893年于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中着手研究印地安音乐,建立了北美印地安音乐的重要研究法,并于1907 年开始为美国民族学社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其中包含对夏安族、阿拉帕霍人、Maidu(英语:Maidu)、Santo、Domingo、普韦布洛和新墨西哥印地安等种族的彻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