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弹珠

✍ dations ◷ 2025-04-25 09:01:19 #蓝色弹珠
蓝色弹珠(英语:The Blue Marble,有时也被称为蓝色玛瑙)是一张在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当时太空船正运行至距离地球45,000公里(28,000英里)之处,因为拍摄当时太空船正背向太阳,它是少数能直接把整个地球清晰地拍下来的照片。此时,对于身在太空船上的太空人来说,地球的大小就像小孩子的玩耍的弹珠一样,因而命名。阿波罗17号太空船于美国东岸时间1972年12月7日凌晨12时33分从肯尼迪太空中心发射升空后,首几个小时正值非洲大陆的白昼时份;再加上12月份接近冬至,故南极洲亦正受到太阳正面照射。这张照片是于美国东岸时间早上5时39分(即协调世界时的早上10时39分),发射后5小时6分钟,即太空船离开环绕地球轨道前往月球后的1小时48分钟时所拍摄的。这张照片的官方名称为“AS17-148-22727”。(其前一张照片,与22727几乎一样的AS17-148-22726亦同样被用作地球影像之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对于照片的原始说明如下:拍摄者用上了一台装嵌了一个80毫米镜头的70毫米哈苏(Hasselblad)相机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得归功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波罗17号任务的所有成员-尤金·塞尔南、罗纳德·埃万斯及哈里森·施密特,因为他们三位在执行任务时均有使用该台相机在太空船上拍摄照片。纵然施密特声称这张闻名于世的照片是由他所拍摄,但拍摄者的身份如今已无从稽考。在照片右上角接近地平线的部分,可以看见印度南部被热带气旋笼罩。就在这张拍下照片的两天前,该气旋夹带的强风暴雨重创泰米尔纳德邦,并一度切断当地的通讯。据信,该气旋夺走至少80人性命 。“蓝色弹珠”是当时最清晰地拍到地球发亮一面的照片,因而一向被认为是历史上首度清晰拍下完整地球亮面的照片;然而事实上早在1967年,同样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发的气象与通讯卫星ATS-3(英语:ATS-3)就在发射后的第五天传回了地球西半球的彩色清晰照片。自1972年拍摄到这帧“蓝色弹珠”照片之后曾有好一阵子,没有任何人能在这样的距离清楚拍摄到如同“蓝色弹珠”般包含整个地球的照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外发布这张照片的时,正值社会上兴起环境保护主义热潮的1970年代,这张照片往往会被加上“脆弱”(frailty)、“容易受伤”(vulnerability)和“孤立”(isolation)等等字眼。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档案保管员迈克·根特利(Mike Gentry)更推测说“蓝色弹珠”是在人类历史中最被广泛流传的照片。往后大部分类似的照片(包括更高分辨率的合成照等)均会被称为“蓝色弹珠”,以致“蓝色弹珠”这个字(包含照片自身)均被一些环保团体及机构用来标榜其环保形象。甚至更有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以“巨大蓝色弹珠”(Big Blue Marble)为名。根据环境观测卫星收集得的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00年公布以假色为影像基底的“蓝色弹珠”,是1972年以来该机构首度以“蓝色弹珠”的名字发布新的地球全景(full disk)影像。影像由三组照片叠合成,而三组照片又分别于不同时间拍摄:其中陆地的部分为根据POES的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英语:Advanced very-high-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所收集的植被数据绘制而成,因此陆地除了有冰雪覆盖的地区外,只以黄(植被覆盖度较低)和绿(植被覆盖度较高)两种颜色呈现。地形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数据绘制,在影像中地形的高度差为实际的50倍,以凸显地形高度差异。原始完整影像的大小约为26MB,是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过分辨率最高的地球影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02年公布将一系列卫星拍摄得的地球照片合成(mosaic,定义上比较接近拼接)的“蓝色弹珠”,这是该机构首次发布真实色彩的日间地球卫星合成照,照片主要来自搭载于1999年发射的Terra卫星(英语:Terra (satellite))以及2002年发射的Aqua卫星(英语:Aqua (satellite))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多是在2001年间摄得。随着该系列“蓝色弹珠”一起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影像,包括Terra在2001下半年的全球云层合成影像,以及国防气象卫星计划(英语: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的卫星费时九个月所拍摄的全球夜间地图。该系列“蓝色弹珠”有两个版本:一个增加了海冰与浮游植物的覆盖,另一个则显示了海底的地形。分辨率较高的后者每像素为一公里。官方允许影像的自由使用,并完全免费的提供给大众。接续2002年的“蓝色弹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一步在2005年公布一年12个月的版本,称为“下一代:蓝色弹珠”(The Blue Marble: Next Generation, 有时官方会以缩写简称为 BMNG)。这个系列包含在2004年总共十二个月份所拍摄的全球卫星影像,由Terra卫星上的MODIS所拍摄。影像显示地球在这十二个月内不同季节产生的变化,包含冰层的扩张与缩减、植被的疏密的改变、季节性干旱、南北半球因季节不同而形成的差异等,这是以往的“蓝色弹珠”无法做到的一点。“下一代。蓝色弹珠”的影像分辨率高达每像素半公里,是分辨率最高的“蓝色弹珠”版本。由于拍摄工作会受到地球大气与云层遮蔽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主要成因正是季节的变换,再加上拍摄许多以往卫星不易完整而清晰拍摄的区域(如因为吸收大部分阳光,而常常显得极暗的热带雨林),使得该系列的制作比以往的版本还要复杂和困难很多。NASA的资讯工程师运用离散傅立叶级数求得每个月分陆地反射率的组合数据,调整不同区域的亮度;类似的方式也用于生成一些特定地区(主要为季节性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如永久被冰雪覆盖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区域,或是植被覆盖率几乎终年不变的热带雨林)的影像。而有冰雪覆盖地区的影像则是透过由Terra观测得到反射率值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影像。“下一代。蓝色弹珠”除了包含十二帧日间影像外,也附有两张分别为陆地(每像素半公里)与海底(每像素两公里)的全球详细地形测量影像。蓝色弹珠是微信的启动画面。

相关

  • 泮托拉唑泮托拉唑(英语:Pantoprazole,常用商品名有:Somac、Tecta、Pantoloc、Controloc、Panprax、Pansiv、Protium、Prazolin、Protonix、Pantecta、Pantoheal、Pantpas、Ppi-40以及Neo
  • 浊音语音学中,将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称为浊音(又称有声音,英语:voiced sound),声带不振动的音称为清音(又称无声音,英语:voiceless sound)。辅音(子音)有清有浊,而多数语言中元音(母音)均为浊音,
  • 苗瑶语系苗瑶语是苗、瑶、畲等族群所使用的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学术界对于苗瑶语的语言系属分类有不同看法:华人和中国学者多认为苗瑶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语族,即苗瑶语族;欧美
  • 富勒烯化学富勒烯化学 是一专门讨论富勒烯特性的有机化学领域。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因为对富勒烯衍生物和调整其特性的需要。例如,富勒烯难溶于水而增加一个合适的官能团能够增强其溶解
  • 语气语气(modus,英语:mood, mode)或语式,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一般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条件语气等。尽管
  • 火山弧火山弧为链状的火山群,形成于隐没板块之上。成群的火山在海上形成火山弧。通常,较重的板块隐没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喷出岩浆形成与隐没带平行的火山群岛或山脉。隐没的板块饱含
  • 丹尼尔·克莱普纳丹尼尔·克莱普纳(英语:Daniel Kleppner,1932年10月16日-),美国物理学家。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纪念莱斯特·沃尔夫物理学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 - 哈佛超冷原子中心的共同主任。克莱普纳
  • 菲巴斯·利文菲巴斯·阿龙·西奥多·利文(Phoebus Aaron Theodore Levene,1869年2月25日-1940年9月6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扎加雷(现立陶宛)的美国生物化学家,首先分析出DNA含有的四种碱基
  • 汪承灏汪承灏(1938年1月10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厄勒海峡厄勒海峡(丹麦语:Øresund,瑞典语: Öresund)是一条分隔丹麦的西兰岛和瑞典南部斯科讷的一条海峡,最窄处仅4公里。厄勒海峡是连接波罗的海和大西洋(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斯卡格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