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法同盟

✍ dations ◷ 2025-05-16 05:54:48 #第一次反法同盟
法兰西获胜;巴塞尔和约,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第一次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大不列颠王国孔代亲王流亡军(英语:Army of Condé) 西班牙帝国 (至1795年)  葡萄牙  撒丁王国 (至1796年)  那不勒斯 西西里王国 和一些意大利国家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1792年至1797年)中,欧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尝试打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4月20日法兰西对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奥地利宣战,几个星期后普鲁士王国加入奥地利一方参战。这些武力由陆地和海上入侵法兰西,奥地利从奥地利尼德兰进攻,普鲁士由莱茵河攻击,而大不列颠王国支持法兰西各省的反叛并在地中海围攻南边的土伦港。1793年3月18日,法兰西在内尔温登战役(英语:Battle of Neerwinden (1793))遭到挫败以及内部旺代地区叛乱的纷争,只能以严厉战争法的措施回应。法国于1793年4月6日组建公共安全委员会,并于1793年8月大规模征兵(英语:Levée en masse),征召所有18至25岁身强力壮的男子。新的法兰西军队反击,击退侵略者并进击超越法兰西边境。1795年5月,法兰西建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作为姐妹共和国(英语:sister republic),并从巴塞尔和约获得普鲁士的莱茵兰。随着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的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尼德兰给法兰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几个法兰西姐妹共和国。与西班牙单独签订的第二个巴塞尔和约,随后的督政府实施征服更多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和奥地利)的计划。1796年,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卡尔大公扭转局势,并在同年4月12日上任的拿破仑在蒙坦诺提战役(英语:Battle of Montenotte)获胜,全面进攻皮埃蒙特大区,接续在许多战役获胜,最终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会战的决定性胜利,最终签订在1797年4月18日莱奥本条约(英语:Treaty of Leoben)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第一次的反法联盟联合崩溃,只剩大不列颠对法兰西作战。早在1791年,欧洲其他君主国便已紧张的关注着法兰西情势的发展,并考虑其是否应该介入。各国可以选择支持路易十六,或者利用法国混乱的局势获取利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是法兰西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哥哥,同时也是影响欧洲局势的关键人物,他起初只是冷静观察著法国大革命。而随着革命变得更加激进,即使利奥波德二世仍希望能够避免战争,他也变得愈发焦虑。1791年8月27日,利奥波德二世在和流亡的法兰西贵族协商后,与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发表了皮尔尼茨宣言。宣言声明欧洲君主王室对路易十六及其家族利益的支持,同时对革命者发出含糊但严厉的威胁,警告万一路易十六遭遇不测,奥地利将随同欧洲各国加入对法战争。 虽然利奥波德认为皮尔尼茨宣言可以暂时使他避免对法国进行任何实际的行动,但巴黎当局却认定宣言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革命领袖也对此进行声讨。除了法国和欧洲君主势力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争议还蔓延到做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政治体之亚尔萨斯的归属问题,同时法国当局开始关注国外蠢蠢欲动的流亡贵族,特别是奥属尼德兰和日耳曼小国。 1792年4月20日,国民公会投票支持开战,在由新任外交部长查尔斯·弗朗索瓦·吕穆矣发表一长串的激动演讲后,法国首先向奥地利宣战。吕穆矣计划入侵奥属尼德兰,他预计当地居民会奋起反抗奥地利的统治。然而,革命已经彻底瓦解了法国军队,法军没有足够力量入侵。法军士兵在战役一开始便溃逃,其中一个案例中士兵甚至谋杀了西奥博尔·德狄龙Théobald Dillon(英语:西奧博爾·德狄龍Théobald Dillon)将军后集体逃跑。正当革命政府狂乱的招募生力军并重组军队时,一支由不伦瑞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所率领的同盟军也正在莱茵河畔的科布伦兹集结。随后,入侵行动自1792年7月展开,主要由普鲁士老兵组成的不伦瑞克军夺取了隆维和凡尔登要塞。 1792年7月25日,公爵发表了布伦瑞克宣言, 这是路易十六的堂兄孔代亲王所起草的,该宣言宣布不伦瑞克公爵的意图 : 恢复法兰西国王及其所有权力,任何反对他的个人或城镇将被视为叛乱,并以戒严法处死。 这项宣言激使革命军及革命当局采取任何必要的手段对付普鲁士侵略者,,而且几乎立即导致群众攻占了杜乐丽宫并推翻国王的统治。不伦瑞克军不断的前进,但在1792年9月20日的瓦尔密战役中,与吕穆矣和凯勒曼之间的战事却陷入胶着,该战役中表现专业的法国炮兵战功卓著。虽然就战术上而言,该战役充其量是个平局,但却为法军争取了时间,并极大的鼓舞了法军士气。此外,面对比预期更长久的战事及更加昂贵的军费,在成本和持续战斗之风险的考量下,普鲁士也决定从法国撤军以保存其军队。.同时,法国在其他几个战场也获得成功,一方面法军在意大利占领了萨伏依和尼斯,另一方面,亚当·菲力浦,居斯蒂纳伯爵(英语:Adam Philippe, Comte de Custine)将军也进入了日耳曼地区,沿着莱茵河夺取了施派尔,沃尔姆斯以及美茵茨,甚至到达了美茵河畔法兰克福。1792年11月6日,吕穆矣进攻比利时,再次于杰玛佩斯战役击败奥地利军队并赢得胜利,在冬天来临前占领了整个比利时。1793年1月21日,革命政府在审判后处决了路易十六。 这使得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团结,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王国和荷兰等国均反对革命。1793年2月1日,法国对大不列颠王国和荷兰宣战,不久后也对西班牙宣战。 1793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引导下,葡萄牙、那不勒斯和托斯卡纳大公国均对法宣战,第一次反法同盟于焉成形。法国于是实行征兵制政策,征集了数十万的青年入伍,使其得以部署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人力,同时法国不断的进攻,从而使得规模庞大的法军可以源源不绝的从敌人的领土征用战争物资。 法国政府也派遣爱德蒙·查尔斯·热内(英语:Edmond-Charles Genêt)出使美国,鼓励他们加入法国阵营参战,然而这个新成立的国家拒绝了,并在整场冲突中保持中立。1794年,革命军有了更大的进展。虽然入侵皮埃蒙特失败,但法军成功跨过了比利牛斯山侵入西班牙,拿下 圣塞巴斯提安,同时法军在弗勒吕斯战役(英语:Battle of Fleurus (1794))赢得重大胜利,占领了整个比利时及莱茵兰。即便英国海军在该区域仍然掌控著制海权,却再也无法支持反法同盟的陆上行动。此外,普鲁士军队也逐渐被逐出法国东部,直至年底,普军几乎全部退出了战斗。战争也波及到法国在 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一支英国舰队成功占领马提尼克岛,圣卢西亚岛和瓜德罗普岛,而法国舰队则在一年后抵达并收回了后者。在冬季,法军突击并夺取了低地国后,法国成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作为傀儡政权。1795年4月5日,普鲁士国王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和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的占领,受法国支配的新荷兰政府则割让莱茵河以南领土以换取和平。随后于七月,法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平条约。二月,又与托斯卡尼大公国签订和平协议。至此,反法同盟陷入崩解,法国本土此后多年始能完全免于遭受入侵。英国试图以保皇党军队在屈伊伯龙登陆以增援旺代省的叛军,但这个被称为1795年入侵法兰西(英语:Invasion of France (1795))的战役最终失败了。英国所支持的保皇党葡月13日反叛(英语:13 Vendémiaire)也遭到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守卫部队挫败,督政府的执政因而得以稳固,但在此之后,巴黎近乎完全陷入军事强人拿破仑的控制之下。在莱茵河战场,让-夏尔·皮什格鲁将军背叛法军,与流亡的保皇党谈判。这导致让-巴普蒂斯·儒尔当在美因兹战役战败,并被迫撤离曼海姆。法国准备在三个战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由让-巴普蒂斯·儒尔当和让·维克多·莫罗于莱茵河,以及拿破仑·波拿巴在意大利发起攻势。三支部队预定在提洛邦会合,然后向维也纳进军。1796年莱茵河战役(英语:Rhine Campaign of 1796),儒尔当和莫罗越过莱茵河并进入日耳曼。儒尔当在八月下旬时已进军至安贝格,而莫罗也到达巴伐利亚,九月更抵达提洛邦的边境。然而,儒尔当被奥地利卡尔大公击败,两支部队均被迫退回莱茵河左岸。另一方面,拿破仑则在大胆的入侵行动中成功进入意大利。在蒙坦诺提战役(英语:Montenotte Campaign)中,他迫使萨丁尼亚王国签订巴黎条约(1796)(英语:Treaty of Paris (1796)) ,退出由哈布斯堡奥地利主导的反法同盟,然后再反过来击败奥地利。 此后,拿破仑的军队又攻下了米兰,展开对曼图亚的围攻。拿破仑在围攻时陆续击败前来增援的约翰·彼得·蟠龙(英语:Johann Peter Beaulieu)、达戈贝尔·西格蒙德·冯·乌姆瑟尔(英语:Dagobert Sigmund von Wurmser)及纠瑟夫·阿尔文齐(英语:József Alvinczi)的奥军部队。1796年旺代省叛乱被拉扎尔·喔戌(英语:Lazare Hoche)镇压。 喔戌随后则尝试在爱尔兰芒斯特省登陆,并协助当地的联合爱尔兰人会起事,但却不成功。1797年2月2日,拿破仑终于攻克曼图亚,奥军18000人投降法军。奥地利卡尔大公无法阻止拿破仑入侵蒂罗尔侯县,奥地利政府只得于四月求和。同时法国的莫罗和喔戌对日耳曼地区发动新的入侵战役。2月22日,法国1400人的囚犯军团(英语:La Legion Noire)由爱尔兰裔美国人威廉·塔特(英语:William Tate (soldier))上校指挥,在威尔士菲什加德附近登陆,展开菲什加德战役(英语:Battle of Fishguard) 。他们很快就遭遇一群约500名由约翰·坎贝尔(英语:John Campbell, 1st Baron Cawdor)指挥的不列颠后备民兵及水手。 2月23日,在与坎贝尔率领的当地平民及部队短暂冲突后,泰特被迫于次日无条件投降。奥地利于十月签署了坎波福尔米奥条约, 割让比利时予法国、承认法国对莱茵兰的控制,并尊重法国在意大利的利益。 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国则被奥地利与法国瓜分。 虽然此后英国仍和法国持续战争,但第一次反法同盟基本上已然结束。

相关

  • 关节痛关节痛(英语:Arthralgia,源自希腊文 arthro- 即关节 + -algos 即痛)字面上的意义就是“关节”“疼痛”。具体而言,创伤、感染、疾病(特别是关节炎)、药物过敏等原因都可能出现关节
  •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英文:central nervous system,缩写:CNS)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和昆虫等,则主要包括腹神经索和一系列的
  •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又称天然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农药的作用。生物农药包括虫生病原性线虫、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物衍生物和昆虫费洛蒙等。生物农药在
  • 立体渲染立体渲染(英语:Volume rendering),又称为体绘制,是一种用于显示离散三维采样数据集的二维投影的技术。一个典型的三维数据集是CT或者MRI采集的一组二维切面图像。通常这些数据是
  • 意义所指(英语:signifié),在语言学上,指发出讯息者想要表示或传达给发现者或接收者的理念;亦或发现者或接收者由该语境所推断的结果。在大多数语言中,有些字往往会有多种不同涵义;因此
  • 德摩根奥古斯塔斯·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1806年6月27日-1871年3月18日,英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
  • 洗瓶洗瓶(Wash Bottle)是一种常见于实验室中用的设备,是一种常用于装水及部分有机溶剂的容器,洗瓶顶配有水管型出水口的装置。洗瓶中常用的是挤压型,挤压型由塑料洗瓶口的装置由出水
  • 电压源电压源,即理想电压源,是从实际电源抽象出来的一种模型,在其两端总能保持一定的电压而不论流过的电流为多少,电压源具有两个基本的性质:第一,它的端电压定值U或是一定的时间函数U(t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缩写:WMD)又称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或者核生化武器,是大规模范围屠杀及破坏毁灭的区域战略武器,针对的目标不一定局限于特定军队及
  • 解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Space Shuttle Columbia disaster)发生于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当时执行STS-107任务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再入大气层。该事故造成机上所有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