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式

✍ dations ◷ 2025-08-21 07:55:27 #喷气式

喷气式,亦称“坐土飞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夏至1967年春)盛行的批斗方式。中后期虽未绝迹,但已不常见。喷气式的发明者可能是“四清运动”中,桃园经验的工作组。在桃园运动中,出现了一种称为“燕飞”的体罚与逼供方式,这种“工作经验”随着“桃园经验”的推广而悄悄流传,并为文革中的批斗提供了坏的先例经验。

被批斗者,最初是反动学术权威、老师、黑五类,后来是走资派、假党员、失势的保皇派、对立面的派头头,或犯了各种事儿并被冠以各种罪名的人(现行反革命、流氓分子等)。

在批斗会上,强制性地按扭住被批斗者的头、颈、背部,使其上肢和下肢呈90度,乃至更甚;把被批斗者的两只胳膊向后上方或向侧伸直,如同喷气式飞机翘起的两个翅膀似的。头部向地,臀部高撅;同时在胸前还给挂上黑牌。时间长了,颈脖勒出血痕,腰酸背痛,血脉不畅,四肢僵直。以红卫兵串联为媒介,从北京向外地流传,传播速度奇快。

这是一种羞辱人、剥夺人的基本尊严的体罚方式。从姿势上看有点象鞠躬,但这当然不是主动向人表示敬意的弯腰礼,而是将通常强迫犯人低头认罪以示惩戒(依中国传统看,犯人不是人,无所谓人格的,怎么羞辱都可以)的示威手段,施之于被批斗者。对被批斗的无罪者和看重面子的传统人格型(“士可杀不可辱”)中国人来说,是体罚(肉体酷刑)和精神摧残的双重折磨。精神摧残的摧毁力更甚于体罚。身心俱疲,常常容易让人在恍惚中把肉体的苦难与精神的罪恶联系起来,强使被批斗者将有罪感内化。

对于“喷气式”批斗,仅仅这一批斗形式的命名本身,就含有化罪恶为有趣的残忍心态,冷漠虚无的价值取向。它是批斗者的青春冲动、顽(劣)童心态,与否定、取消人道、人权的阶级斗争哲学、政治合谋的结果。据有的过来人事后说,“坐飞机”时心中默念、背诵点什么,或运用气功之类入定心法,会减轻所受的煎熬。这里既有转移的心理机制起作用,运用了自我防护的有效技术,又有以拒斥苦难来认同苦难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自我麻醉。更为可怕的是,在革命的名义下,施受双方都无人对这一武斗形式的正当性提出质疑,而是普遍认同。观看者的兴奋,加倍助长了施与者的暴虐。

廖沫沙曾有七绝《嘲吴晗并自嘲》(亦有题为《斗风骚》者)志其事: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于今爱‘折腰’。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斯文扫地,苦中作乐,叹看客之懵然,悲人生之荒诞,哀莫大于心死,百味并作。

在描写文革的小说、回忆录中,对这一武斗形式记载最多,因此在人们的苦难记忆里它就成了暴力、酷刑和非人摧残的象征,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代名词。而实际上,暴力、非人待遇的表现形式还很多,如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游街、请罪等;其它表现形式造成的精神摧残,较之坐土飞机,也毫不逊色。

相关

  • 姑父姑父,是中文中亲属关系的称谓,指父亲姊妹的丈夫。正式用语中通常称为姑丈或姑爹。
  • 克罗雷 (阿拉巴马州)克罗雷(英文:Colony),是美国阿拉巴马州下属的一座城市。面积约为2.25平方英里(约合 5.83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268人,人口密度为119.01/平方英里(约合45.97/
  • 詹时中詹时中(英文名:Chiam See Tong,1935年3月12日-),新加坡政治家与律师,前任新加坡国会波东巴西单选区民选议员。詹时中自1984年起便当选波东巴西单选区的国会议员,至今连任六届。1980
  • 李侨李侨,可以指:
  • 寻龙诀《寻龙诀》(英语: or )即《鬼吹灯之寻龙诀》,是由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浙江蓝巨星联合出品,乌尔善执导、陈国富监制,梁吉泳任动作设计,陈坤、黄渤、舒淇、Angelababy、
  • 亨德里克·彼得·尼古拉斯·穆勒亨德里克·彼得·尼古拉斯·穆勒(荷兰语:Hendrik Pieter Nicolaas Muller, 1859年4月2日-1941年8月11日)是荷兰商人,外交官,探险家,出版作家和慈善家。出生于鹿特丹一个显赫的商人
  • 单质电阻率列表本文汇总元素单质的电阻率。
  • 博尼图博尼图(葡萄牙语:Bonito)是巴西巴伊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641.229平方公里,总人口14113人,人口密度22人/平方公里。
  • 星星舰队《星星舰队》(Xボンバー、エックスボンバー)是永井豪原作的电视特摄人偶剧。1980年(昭和55年)10月4日至1981年(昭和56年)3月28日在富士电视台的土曜日18:00-18:30放送第三次星间战
  • 日本刀日本刀,又称武士刀、东洋剑,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小太刀、短刀等。广义上还包括长卷、薙刀、剑、枪等。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匠”或“刀锻冶”。另外日本对于刀剑不做区别,不论弯型直型均可称作刀或剑,与中国的分类大不相同。日本刀起源于日本本土的蕨手刀(弯形),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刀具形制便逐渐改变,后来均改为弯形刀,镰仓中期日本刀为了战备大量制作,偶有佳作产生,便成为后世所称的名刀,同时制刀技术也开始进步。日本刀的制作以大和国,备前国,山城国,相模国,美浓国五地为核心,此五地名匠与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