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 dations ◷ 2024-12-22 23:38:21 #人力资源,社会心理学

归因理论(英语:Attribution theory),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推论出行为原因、因果关系。归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归因,以及为何在某情况做出某种归因,在另一情况做出另种归因的理论。归因理论的假设是建立在个人随时向重建认知平衡的欲望之上。主张当人们发生言行脱序状况时,会主动运用存在脑中的认知为自己提出原因,或为别人找理由。

第一个提出归因理论者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接着是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英语:Harold Kelley)的“共变模式”(或称“三维归因理论”),对海德的理论提出更深入的解释。此后还有许多专家对归因理论有所贡献。

归因理论可分为下列两种:

格式塔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经常被描述为20世纪初的“归因理论之父”,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在20世纪20年代的论文中,海德解决了现象学的问题:为什么人在感受到属性时将之归因于感受之对象,而其实这些属性是精神构造出来的(例如:红色光照在白纸上,我们直觉地以为是一张红色的纸)。 海德认为,人们将“直接”感知的属性归因于他们能解释这些有意义的数据的对象。

他将这个想法扩展到关于人的归因:“动机,意图,情感......表现为公开行为的核心过程”

在弗里茨·海德 (1958) 提出归因理论后不久,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 (1967, 1973) 提出了一套理论来解释,什么时候人会倾向采内向归因,什么时候倾向采外向归因;这套理论称为“共变模式”(英语:covariation model)。与Heider一样,Kelley认为人在做归因的过程中,会搜集各种个人与情境的资讯来辅助判断,并比较判断他人的行为如何随着时间、地点、自身角色、参与者、其他情境因素而“一起改变”(英语:covariate)。此际有三种重要的资讯,或称三个“维度”(面向)的考量:

例如:你看到一间餐厅的老板(行为人、观查对象)在骂员工(刺激),你会认为是老板有问题(内向归因,行为人的问题。如面对此员工时特别苛刻?或刚好今天心情不好?)?还是此员工有问题(外向归因,行为人身外的问题。如笨手笨脚,或工作不专注)?还是今天某个客人或店的其他地方有问题(外向归因,并否定本次观察到刺激来源的因果关系)?

凯利 (1967, 1972, 1973) 认为:

共变模式或三维归因理论,其实运用的原则跟科学上认定因果关系时的方法一样,都在观察某一刺激是否为结果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观察同一刺激是否在各种情境下皆能稳定地造成结果(充分条件),以及是否缺少了此刺激时,尽管情境中其他因素不变,结果仍稳定地不发生或减少发生(必要条件)。共变模式理论在此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不管科学家或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习惯于运用充分、必要条件的逻辑在认识世界、解释身旁的人事物。

但其他(McArthur, 1972; Wright, Luus & Christie, 1990)针对共变理论的延伸研究得出,在三个维度中,人们较少搜集与思考“共识性”的证据,也经常不会等到三种维度证据都充足了才做判断。这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每个人都有科学观察和推理的能力,但是一般人,甚至科学家在研究领域之外,经常只看片面的证据就下结论,或者过分看重(同时也是过分轻视)某方面的证据。所以人身为世界观察者、诠释者、认识者时,经常犯下“归因错误”(英语:attribution error)。

常见的归因谬误有下列两种:

基本归因谬误/基本归因错误(英语: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倾向归因于个人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自利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因高估自我因素而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力。倾向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例如:上班迟到是因为陆上交通拥挤,但其实每天交通都很拥挤。)

例如: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相关

  • 极昼极昼(英语:Polar day,俗称 Midnight sun)又称永昼,是发生在北极圈以北或南极圈以南的极区夏季,有着午夜时分依然能够看见太阳的自然景观。大约在夏至(约是北半球的6月21日和南半球
  • 雷恩县雷恩县(英语:Lane County)是美国俄勒冈州西部的一个县,西临太平洋。面积12,229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本县共有人口351,715人。本县县治为尤金。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定义
  • 米歇尔·沙勒米歇尔·沙勒(法语:Michel Chasles,1793年11月15日-1880年12月18日),也译作夏莱,法国数学家。他是巴黎艾菲尔铁塔上所列“七十二贤”之一,曾获科普利奖章。沙勒曾在帝国中学读书,1812
  • 泽泻泽泻(学名:Alisma plantago-aquatica),又名藚、水舄。为多年生沼生草木,属泽泻科。其根状茎较短,叶子呈长椭圆形,基生。泽泻夏季开白花,排成大型轮状分枝的圆锥花序;花两性;内外轮花被
  • 基隆中学国立基隆高级中学(英语:National Keelung Senior High School),简称基隆高中、基中、旧称省基中,是一所位在台湾省基隆市暖暖区的公立高级中学,邻近台铁八堵车站、基隆河、台湾矿
  • 环境健康视角《环境健康视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是一份1972年起由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发行的学术期刊
  • 网景通信家网景通信家族(英语:Netscape Communicator)是由网景公司1997年所开发的网络包。整个包包含Netscape Navigator(网页浏览器)、Netscape Messenger(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Netscape Co
  • 视束视束(optic tract)是大脑中视觉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视神经的延续,通过视交叉与视神经相接,并通向外侧膝状体(LGN)。右侧视束由来自右眼颞侧的神经纤维和左眼鼻侧的神经纤
  • 奥古斯特·施莱谢尔奥古斯特·施莱谢尔 (也称为施莱赫尔;,1821年2月19日-1868年12月6日)是德国语言学家,出生在德国迈宁根(法兰克福和魏玛连线的正中间)。施莱谢尔是自然主义语言学派的创立者,他重
  • 佩德罗·加斯东 (奥尔良-布拉干萨)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加斯顿·若昂·玛利亚·菲利普·洛伦索·温贝托·米格尔·加布里埃尔·拉斐尔·贡扎加·德·奥尔良-布拉干萨( de Alcântara João Maria Fili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