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 dations ◷ 2025-07-05 15:15:35 #人力资源,社会心理学

归因理论(英语:Attribution theory),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推论出行为原因、因果关系。归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归因,以及为何在某情况做出某种归因,在另一情况做出另种归因的理论。归因理论的假设是建立在个人随时向重建认知平衡的欲望之上。主张当人们发生言行脱序状况时,会主动运用存在脑中的认知为自己提出原因,或为别人找理由。

第一个提出归因理论者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接着是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英语:Harold Kelley)的“共变模式”(或称“三维归因理论”),对海德的理论提出更深入的解释。此后还有许多专家对归因理论有所贡献。

归因理论可分为下列两种:

格式塔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经常被描述为20世纪初的“归因理论之父”,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在20世纪20年代的论文中,海德解决了现象学的问题:为什么人在感受到属性时将之归因于感受之对象,而其实这些属性是精神构造出来的(例如:红色光照在白纸上,我们直觉地以为是一张红色的纸)。 海德认为,人们将“直接”感知的属性归因于他们能解释这些有意义的数据的对象。

他将这个想法扩展到关于人的归因:“动机,意图,情感......表现为公开行为的核心过程”

在弗里茨·海德 (1958) 提出归因理论后不久,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 (1967, 1973) 提出了一套理论来解释,什么时候人会倾向采内向归因,什么时候倾向采外向归因;这套理论称为“共变模式”(英语:covariation model)。与Heider一样,Kelley认为人在做归因的过程中,会搜集各种个人与情境的资讯来辅助判断,并比较判断他人的行为如何随着时间、地点、自身角色、参与者、其他情境因素而“一起改变”(英语:covariate)。此际有三种重要的资讯,或称三个“维度”(面向)的考量:

例如:你看到一间餐厅的老板(行为人、观查对象)在骂员工(刺激),你会认为是老板有问题(内向归因,行为人的问题。如面对此员工时特别苛刻?或刚好今天心情不好?)?还是此员工有问题(外向归因,行为人身外的问题。如笨手笨脚,或工作不专注)?还是今天某个客人或店的其他地方有问题(外向归因,并否定本次观察到刺激来源的因果关系)?

凯利 (1967, 1972, 1973) 认为:

共变模式或三维归因理论,其实运用的原则跟科学上认定因果关系时的方法一样,都在观察某一刺激是否为结果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观察同一刺激是否在各种情境下皆能稳定地造成结果(充分条件),以及是否缺少了此刺激时,尽管情境中其他因素不变,结果仍稳定地不发生或减少发生(必要条件)。共变模式理论在此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不管科学家或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习惯于运用充分、必要条件的逻辑在认识世界、解释身旁的人事物。

但其他(McArthur, 1972; Wright, Luus & Christie, 1990)针对共变理论的延伸研究得出,在三个维度中,人们较少搜集与思考“共识性”的证据,也经常不会等到三种维度证据都充足了才做判断。这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每个人都有科学观察和推理的能力,但是一般人,甚至科学家在研究领域之外,经常只看片面的证据就下结论,或者过分看重(同时也是过分轻视)某方面的证据。所以人身为世界观察者、诠释者、认识者时,经常犯下“归因错误”(英语:attribution error)。

常见的归因谬误有下列两种:

基本归因谬误/基本归因错误(英语: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倾向归因于个人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自利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因高估自我因素而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力。倾向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例如:上班迟到是因为陆上交通拥挤,但其实每天交通都很拥挤。)

例如: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相关

  • 脂酶脂酶,是一种催化脂类的酯键水解反应的水溶性酶。因此,脂酶是酯酶下的一个亚类。脂酶存在于基本上所有的生物体中,它在对脂类(如甘油三酸酯、脂肪、油等)的消化、运输和剪切中发挥
  • 脱硫脱硫(英式英语:desulphurisation,美式英语:desulfurization)是指从材料中除去硫元素的化学过程,包括从化合物中除去硫原子和从混合物中除去含硫物质。常用的脱硫手段有加氢脱硫、
  • 灵粮堂灵粮堂可以指:
  • LGBT权利活动家列表在同志历史上,同志权利运动家是指奉献己力,推动同志权利改革的人。他们或投身政治、参与立法工作,或以出版、投书、舆论等方式宣扬同志理念,为同志争取平等权利。
  • 徐州会战徐州会战指1938年1月至6月间,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防御侵华日军攻势的作战。是中华民国对日抗战中一次重要的会战。日本军队于1937年12月13日
  • 狂躁街道传教者狂躁街道传教者(Manic Street Preachers),常被简称为狂躁者(The Manics)是一队来自英国威尔士的摇滚乐团,成立于1989年,他们是1990年代晚期英国最大的乐团。虽然他们在早期时的音乐
  • 南岸南岸(英语:South Bank)是位于英国英格兰伦敦市中心的一个地区,意为泰晤士河的南岸。长期以来南岸的开发慢于北岸,并且在历史上南岸还曾是伦敦的红灯区。除此之外南岸也曾是工业区
  • 比利·鲍伯·松顿比利·鲍伯·松顿(英语:Billy Bob Thornton,1955年8月4日-)是一位美国男演员、监制、导演、创作歌手和鼓手。松顿起初于1992年电影《小镇风暴(英语:One False Move)》中担任共同编剧
  • 乐良才乐良才(?-?),明朝初年的江湖郎中,是北京同仁堂乐氏始祖。乐显扬的曾祖,宁波慈水镇人。乐氏世居浙江省宁波地区,乐良才先辈乐仁规官拜刑部尚书,因避朱温乱唐,在鄞县隐居。到乐良才一代,家
  • 冯超骧冯超骧(1880年-1911年),原名敬,字雨苍,号郁庄,福建南平延平人。光绪六年,冯超骧生于福州。冯超骧在南平县学考中秀才,后考入南洋水师学堂。之后转学福州马尾长门要塞炮术学堂。毕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