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脊髓灰质炎患者中的名人
✍ dations ◷ 2025-09-03 04:49:26 #脊髓灰质炎患者中的名人
脊髓灰质炎(英语:poliomyelitis,简称polio),俗称小儿麻痹症(中文名称译自日语“小児麻痺”;后者则译自英语infantile paralysis),又译急性灰白髓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可感染人类之病症。大约有90%到95%的感染并没有任何症状(英语:asymptomatic)。剩下5%到10%有发烧、头痛、呕吐、腹泻、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轻微症状。这些有症状的患者往往在一到两周内就会完全复原。只有约0.5%的患者会发生肌力变弱(英语:muscle weakness)而导致行动困难(英语:flaccid paralysis)。疾病的进程可能只是数小时,也可能需要数天。肌力变弱的状况往往发生在下肢,很少发生在头部、颈部、横膈膜的肌肉。大多数的人可以自行复原,但少数的人会造成终生残疾。感染此病毒造成肌力变弱的患者中,有2%到5%的幼年患者与15%到30%成年患者会导致死亡。从后小儿麻痹感染症候群(英语:Post-polio_syndrome)中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如同感染时期一样的肌力不足。该病不仅感染小儿,成年人也会感染发病落下残疾,如美国化学家四乙基铅与氟利昂的发明人托马斯·米基利等。脊髓灰质炎病毒通常经粪口传播。也有可能经由被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染,经由唾液传染是较为少见的状况。感染病毒的患者,即便已经毫无症状达六周,还是有可能具有散播疾病的能力。借由在患者的粪便之中找到病毒,或是在血液中找到相对应的抗体,可以用来作为小儿痳痹症的诊断依据。脊髓灰质炎是可以借着脊髓灰质炎疫苗来预防感染的,有糖丸与注射型。但为了让疫苗达到效用,必须连续注射多剂才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旅客还有居住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依然猖獗的国家里面的居民,应追加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 。一旦感染后,目前尚无特效药或疗法 。脊髓灰质炎的感染人数,已从1988年的35万例,降至2013年的416例 。在2014年,此疾病只在阿富汗、尼日利亚与巴基斯坦间传播。脊髓灰质炎已存在有千年之久,在古代的艺术品中,处处可见对此病症的描写 。在1789年,英国医师麦可·安德伍德(英语:Michael Underwood)首先对脊髓灰质炎提出完整的临床描述 ,接着再1908年,奥地利裔医师兰德施泰纳是第一个确定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与美国 。20世纪,小儿痳痹症更接着成为疫区中最让人担忧的幼童疾病(英语:List of childhood diseases) 。1950年代,美国病毒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制作出世上第一剂小儿痳痹疫苗 。期盼借由疫苗的施打和早期发现,WHO在2013年预计最终可于2018年将这个疾病自世界上根除。在2013年,却在叙利亚发现几例新个案,且2014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因为小儿痳痹症在亚洲、非洲以及中东的疫情爆发所以发布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到今天为止,在其他动物上并未发现感染小儿痳痹症的情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稳定期过后,出现渐进的肌肉萎缩症(肌肉质量下降),四肢无力,感觉疼痛和疲劳,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下降;衰减的上肢功能和肺的功能。最明显的症状是疲劳,即使是轻微的体力活动通常会产生疲劳,也可以加剧其它症状;呼吸或吞咽困难,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和耐寒能力下降等显著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四肢逐渐出现各种畸形。早期的畸形可以纠正,后遗症后期瘫痪肌肉不再恢复,肌纤维逐渐萎缩变小,甚至消失。因肌肉萎缩,肌力不平衡和身体的负重,产生组织挛缩,骨关节畸形。常见的畸形有关节挛缩,骨关节变形,马蹄内翻足(英语:Club foot),足外翻,膝内翻或外翻,骨盆倾斜,脊柱侧凸,下肢缩短等。腱反射(英语:Tendon reflex)减弱或消失。现在治疗脊髓灰质炎的重点是减轻其症状,加速复原以及避免并发症。支持性的措施包括避免萎缩肌肉感染的抗细菌药,止痛的镇痛药,适量的运动以及有营养的食物。脊髓灰质炎的治愈包括长期的复健治疗,包括职能治疗、物理治疗、矫正鞋及背带,有时会需要进行骨科整形。有时可能会需要便携式呼吸器(英语:Medical ventilator)来辅助呼吸。以往曾使用过一种未侵入式,负压的呼吸器,一般称为铁肺,铁肺用在急性的脊髓灰质炎感染时,在病患可以自主呼吸之前,以人工方式维持呼吸。今日许多曾得过脊髓灰质炎,有永久性呼吸麻痹的人会使用夹克式,穿在胸腹部的呼吸器来维持呼吸。以往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方式包括有水疗、电疗(英语:electrotherapy)、按摩及被动式运动,也有像肌腱延长或是神经移植等手术治疗。世界上有两种对抗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两种都可以诱导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有效隔绝人对人的脊髓灰质炎传播,不但保护接种疫苗的人,也可以保护社会群体(称为群体免疫)。第一个计划作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是一种血清型减毒活疫苗,是由病毒学家希拉里·科普罗夫斯基所研发。疫苗原型在1950年2月27日施打在一位八岁的儿童身上。科普罗夫斯基在1950年代继续研发疫苗,在比属刚果有大规模的试验,1958年至1960年时在波兰也为七百万名儿童注射PV1及PV3的血清型疫苗。第二种灭活疫苗是在1952年由乔纳斯·索尔克在匹兹堡大学开发,在1955年4月12日公诸于世索尔克疫苗是无活性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是由猴子肾脏组织培养中生长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基础,再利用甲醛使病毒去活性。在注射两剂后,90%以上的接种者会产生对三种血清型病毒的抗体,在注射三剂后,至少99%的接种者对脊髓灰质炎免疫。后来阿尔伯特·沙宾开发了另一种活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是在一般人体温度下,将病毒反复的通过非人体的细胞而得。减毒的沙宾疫苗会快速的在肠胃中复制,这是脊髓灰质炎首先会感染及复制的器官,但沙宾疫苗无法在神经系统组织中快速的复制。一剂沙宾疫苗可以使接种者对三种血清的脊髓灰质炎有50%的免疫力。三剂沙宾疫苗可以让超过95%的接种者产生抗体沙宾疫苗的临床试验在1957年开始,在1958年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选择沙宾疫苗及其他研究者的疫苗实验,确认哪一种效果最好,在1962年注册。很快沙宾疫苗就变成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沙宾疫苗价格便宜,容易接种,且在消化道中的免疫力非常好(在地方性流行时,这可以避免感染),很多国家都曾经用沙宾疫苗来控制脊髓灰质炎。在非常少数的情形下(约75万人中会出现一人),减毒的沙宾疫苗会转变为可造成瘫痪的病毒。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改为索尔克疫苗,不论单独施打或和沙宾疫苗一起接种,索尔克疫苗都不会转变为可造成瘫痪的病毒。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目前没有确定统一的理论解释。被广泛认同的是“神经疲劳”学说。神经疲劳理论认为,运动神经元纤维的扩大需要增加代谢应激来应对神经细胞体滋养纤维。经过多年的使用,这种应激可能超过神经元的承受力,导致生长的纤维逐渐恶化,最终是神经元本身。这会导致肌肉无力和瘫痪。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时(1403 - 1365 BC)出土的石板画,就很明确的画出小儿麻痹病人的姿态。1789年,临床医师迈克尔·安德伍德(英语:Michael Underwood (physician))清楚描述其病状。后来经由微生物学的发展,明确的将小儿麻痹病毒归在“肠道病毒”,传染途径借由“人传人”、“粪口传染”(食物和饮水易受病人的粪便污染),好发季节是温带地区的夏季与早秋或是热带地区的雨季。由于,医生雅各布·海涅(英语:Jakob Heine)1840年的研究工作和卡尔·奥斯卡·梅定(英语:Karl Oskar Medin)1890年的研究工作等病例资料,以致曾被称为“海涅-梅定”病。这种疾病后来被称为“小儿麻痹症”,是根据发病倾向于儿童。
相关
- 悬浊液在化学中,悬浊液(英语:Suspension)也称为“悬浮液”或“悬胶”,是指含有大到可以沉降的固体颗粒的非均相流体。在药剂学中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
- 僭主.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MarinerMariner是一个被取消的计划,旨在为Netscape Communicator使用的浏览器引擎提高性能和稳定性。Mariner增加了对页面回流的支援,这是先前Netscape版本中所缺乏的一项功能,这使文
- 哈希什哈希什(英语:Hashish)或哈希 (英语:Hash)是大麻的树脂,以棒状、杆状或球状物的形式存在。它包含如四氢大麻酚和其他大麻素相同的活性成分,但比未筛分的大麻芽或叶的浓度要高。哈希什
- 家庭自动化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是指家庭中的建筑自动化,也被称作智能家庭(smart home)。在英文中也有 Domotics 的称呼。家庭自动化系统能够控制灯光、窗户、温湿度、影音设备以及
- 他氟前列素他氟前列素(英语:Tafluprosttrade,商品名:Taflotan)是一种前列腺素类似物(英语:prostaglandin analogue),作为局部用药(如眼药水)来控制青光眼缓解高眼压(英语:ocular hypertension)。它通
- 期中选举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于美国时间2006年11月7日举行,这次中期选举是为了改选美国众议院全部435席众议员、美国参议院100席的三分之一(三十三席)和三十六位州长。三十七个州也趁这
- K-T界限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界线)旧名白垩纪-第三纪界线(K-T界线),K代表希腊文的kreta,是白垩的意思。是介于白垩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界线,富含铱的黏土层,大约出现在六千五百万年前。这段期
- 抹香鲸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又称巨抹香鲸、卡切拉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在分类上,抹香鲸与侏儒抹香鲸与小抹香鲸是亲缘较相近,身体构造相似而在体型上有大小的差异。
- 足利尊氏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1338年-1358年)。原名足利高氏,幼名又太郎。镰仓幕府灭亡后,由后醍醐天皇赐名为尊氏。出生于下野国(今栃木县),是足利贞氏的次子,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