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分解离子成像

✍ dations ◷ 2025-09-12 16:03:40 #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

光分解离子成像,或更普遍地来说,产物成像是一种测量化学反应或光分解产物速度分布的实验技术 。该方法使用二维侦测器,通常是微通道板,来撷取透过共振增强多光子离子化之态选择后的离子到达侦测器的位置。第一个光分解离子成像实验是由大卫·钱德勒(David W. Chandler)和保罗·休斯顿(Paul L. Houston)在1987年完成,其题目为碘甲烷的光分解动态学。

许多分子反应动态学的问题需要同时测量粒子的移动能和角分布,亦或是速度分布;甚至还需要测量与该粒子速度相依的内能。研究分子反应,能量转移过程和光分解等,只有在所有产物的内能和速度都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全盘了解。产物成像方法可以透过测量某一经过态选择后的产物之三维速度分布来达成此一目标。对于一个产生两种产物的反应,如光分解反应 ABC() + → A(1) + BC(2) 或分子反应 AB(1) + C(2) → A(1) + BC(2),透过选择性地测量 A 产物之 1 态的速度分布,我们通常可以用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关系来推断没有被测量的产物 BC 之内能(或是 2 态,或是能阶)分布。

底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此原理。臭氧(O3)经过紫外光(UV)激发后,产生氧原子和氧分子,主产物为 O(1D) 和 O2(1Δ),也就是说,氧原子和氧分子都是在他们的第一电子激发态。在光波长为 266 nm 时,有足够的能量来解离臭氧而生成此二产物,并激发 O2(1Δ) 最高到 v = 3 的振动态,并提供一些能量来弹开两个分解产物,转变为其速度。其反应式如下:

O3 + 266 nm → O(1D) + O2(1Δ, = 0-3, ) + 移动能

想当然尔,越多的的能量用在激发 O2 的振动()或转动(),弹开的产物就只能获得越少的移动能,速率也就越低。用REMPI来选择性地离子化 O(1D) 原子,并配合使用产物成像技术,得到的映像,可以用来判定 O(1D) 三维的速度分布,并从而推得 O2(1Δ) 的内能分布。如右图,圆圈由外而内分别代表 O2(1Δ) 的振动态由 = 0 - 3,而每个圈由外缘往内亦代表转动态 由小而大的分布。此外,产物的角分布也是用来判定反应通道与产物极化 (polarization) 的重要资料。

在最初的产物成像论文中,是离子的与同时被映像到二维的侦测器。首先是一道激光光解离碘甲烷(CH3I 分子),紧接着另一道激光光运用REMPI来选择性离子化特定振动态的甲基(CH3)产物。这两道激光光都是脉冲式的,而且离子化激光光相对于光分解激光光的延迟要够短,才能在产物还没飞离时把它离子化。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甲基,在离子化过程中弹射出的电子几乎不会改变弹射出的甲基离子之速度,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忽略其影响。当甲基产物被离子化后,即被平行板电场加速,将离子投射到二维侦测器。此侦测器通常是由两片微通道板 (Chevron-MCP)、磷光屏 (PS) 及CCD相机组成。

安德烈•埃品客 (André T. J. B. Eppink) 和大卫•派克 (David H. Parker) 在十年后 (1997年) 大幅度地改善了产物成像术 。基本上,其设计使用的加速电场设计与威利 (Wiley) 和迈凯伦 (McLaren) 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很类似,透过三片平行电极板(Repeller, Extractor和Ground)来加速离子到二维侦测器。埃品客和派克巧妙地移除在Extractor和Ground电极上的Grid而达到离子透镜聚焦的效果。在适当的离子透镜电位设定下,离子到达侦测器的位置只与离子的初始速度有关,而与初始位置无关。此一举突破性地增进速度分辨率,而在分子反应动态学界掀起了产物速度映像的研究热潮。

速度映像,基本上就是离子映射到侦测器的位置 正比于其初始速度 。由于 正比于 • TOF (飞行时间),而 TOF 正比于 m / q {\displaystyle {\sqrt {m/q}}} 正比于离子在 方向的初始能量 开根号,而与粒子的质量无关。这使得电子成像 (Electron imaging) 也成为可能。此外,由于原始的速度映像是把 , 和 投射到侦测器的 和 ,使得三维的讯息被投射到二维映像。通常这个映像会有一个圆柱对称轴,可以透过 Abel transform(英语:Abel transform) 来转换成纯粹 与 的二维资料。若没有这个对称轴,则需要更复杂的转换程序。因此,一些实验室也开发纯粹二维的映像技术或是三维的映像技术。

Kitsopoulos实验室在2001年实作了第一个二维薄片映像,称为时间延迟薄片法。相反与威利-迈凯伦运用一个离子化与电场脉冲的时间延迟,来获得时间聚焦而增进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分辨率;Kitsopoulos 用这个时间延迟来让时间失焦,达成二维薄片映像。

在2003年几乎同时间由刘国平实验室和Suits实验室实作了不需要用此脉冲电场也可以达成二维薄片映像的方法,称直流薄片法。基本上,直流薄片法是改变电极板的设计,添加更多的电极板,让离子产生时所处的电场 1 较为微弱,而让离子的回转时间 (turn-around time) 变长来达成二维薄片成像:

时间延迟薄片法与直流薄片法皆属于时间薄片成像,需要透过侦测器的时间闸 (time gate) 来选择切片。派克实验室也证实了运用传统三片电极板的设计,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用来作时间延迟薄片法与直流薄片法。

Tonokura 和 Suzuki 在1994年第一次使用光学薄片离子成像法。适当地调整光解激光与离子化激光的位置差与脉冲时间差,在离子化时就可以把产物作速度切片,称为光学薄片法。他们使用两道激光薄片 (laser sheet),称片-片光学薄片法 (sheet-sheet optical slicing)。派克实验室用点-片几何 (dot-sheet geometry)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光学薄片。另外,Suits 透过点-点几何 (dot-dot geometry),所得的映像称光栅成像 (raster imaging)。上面的点-点几何的两道激光是平行的,若由平行改为垂直时,也可以得到完好的光学薄片成像。

此外,理论上,也有可能用多普勒效应来作速度切片,不过此时离子化激光会直接射向侦测器,所以设计上较为困难,目前尚未有运用多普勒薄片法的实作。光学薄片法和多普勒薄片法在离子产生时,就已经选择性地离子化二维的速度分布,所以不需要透过侦测器时间闸来切片。

如果采用三维侦测器,如 delay line anode 或 double exposure CCD camera,可获得完整三维的映像。也就是说把 , 和 投射到侦测器的 和 和 Δ,此方法称为三维离子成像。

相关

  • 瓦斯炉瓦斯炉是一种以天然气、丙烷或其他可燃性气体作为燃料以产生火焰的厨房煮食用具。最早的煮食用炉具,可追溯至中国历史的秦朝,西方的炉具更于1735年才出现,瓦斯炉面世前,当时的人
  • 亚述人种族大屠杀亚述人种族大屠杀,是指的是奥斯曼帝国青年土耳其党人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境内和邻国波斯的亚述人实施的种族大屠杀。在1914年至1920年间,上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人被奥斯
  • 李献璋李献璋(1914年-1999年),台湾民俗学者、语言学者。台湾桃园大溪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科。认为民间歌谣、传说是“全体民族的共同创作”,昭和7年(1932年)开始收集民间歌谣
  • 愛德華·萨丕尔爱德华·萨皮尔(德语:Edward Sapir,/səˈpɪər/,1884年1月26日-1939年2月4日),又译沙皮尔、萨丕尔,生于普鲁士王国伦堡(今属波兰),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德国出生。他1904
  • 姜翰姜翰,中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学士,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温哥华博誉音乐学院艺术总监;PRIME 环太平洋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主席,常务理事;PRM环太平洋国际音乐
  • 费雪·布雷克费雪·谢菲·布雷克(英语:Fischer Sheffey Black,1938年1月11日-1995年8月30日),又译费雪·布莱克,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数学家与经济学家,曾提出布莱克-舒尔兹模型。布雷克于1955年进
  • 艾萨克·海耶斯艾萨克·李·海耶斯二世(1942年8月20日-2008年8月10日)是一位美国作曲家、音乐家、歌手和演员。他为《南方公园》中的角色大厨配音。他也是一名山达基(科学教)教徒。
  • 俄罗斯剧院俄罗斯剧院(俄语:Русский театр Эстонии,爱沙尼亚语:Vene teater)是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个俄语剧院。剧院的建筑兴建于1926年,是一座装饰风艺术风格建筑
  • 牛鉴牛鉴(1785年-1858年),字镜堂,甘肃武威人。清朝政治人物。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道光十一年,出为云南粮储道。历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
  • 高柳昌子高柳昌子(1954年9月13日-),大分县出身,是一名日本前排球运动员。她在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参加了女子排球比赛并获得金牌。丈夫是排球教练吉田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