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仔面

✍ dations ◷ 2025-02-24 07:19:06 #担仔面
担仔面(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tànn-á-mī)是一种发源于台湾台南的小吃。“担仔(tànn-á)”即台湾话“挑肩担”之意。2017年,台南市文化局举办台南文化关键词推荐活动,担仔面成为网络票选第一名的推荐关键词。担仔面发源时间相传为清末光绪年间,创始者为台南的洪芋头。台南海边清明时节常有暴雨,夏季常有台风侵扰,风雨交加导致不易出海捕鱼,生计顿时艰困。台湾话称收入不佳的淡季为“小月(sió-gue̍h)”,以捕鱼为业的洪芋头在无法出海捕鱼的“小月”,常于台南水仙宫前挑着扁担,叫卖面食,以度过“小月”,并自名“度小月担仔面(台湾话:Tōo-sió-gue̍h tànn-á-mī)”,书写在摊前所吊的灯笼上,其简单又美味的料理方式于2017年度获得国际洁净美食奖项A.A. Taste Awards的肯定。担仔面曾出现在总统府的国宴和飞机餐点,。曾被台南市民称为“国宝”食物。度小月担仔面开设于光绪二十年(1895年),现今在台南地区有许多店家,老店集中于台南市中正路上。这道面食的主要成分为:面条或米粉、豆芽菜、香菜、蒜泥、五印醋、虾仁、少许汤汁以及独门肉燥。担仔面通常略贵、量少(约仅成人两口分量),是所谓“食巧毋食饱”(台湾话:Tsia̍h khá m̄ tsia̍h pá。台湾俗谚:吃得精致而不吃饱)的点心而非正餐。台南担仔面最早被归为“点心”,原因是台湾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稻米,只有很少数地方种植小麦(主要在台中大雅区一带),直到台湾战后时期之初,台湾本省人的主食都是米饭,面只是副食品,做点心、小吃食用。

相关

  • DNA 序列核酸序列(英语:Nucleic acid sequence,亦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使用一串字母表示的真实的或者假设的携带基因信息的DNA分子的一级结构。每个字母代表一种核碱基,两个碱基形成一个碱
  • 消化消化作用是指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足够小的水溶性分子(小分子),可以溶解在血浆,让身体能够吸收利用的过程。有些生物体会透过小肠吸收小分子,带到血液系统中。消化作用是生物异
  • 氢化可的松皮质醇(法语:cortisol),又译成可的松(音译),属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之中的糖皮质激素,在应付压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提高血压、血糖水平和产
  • 穆达汉府穆达汉府(泰语:จังหวัดมุกดาหาร,皇家转写:Changwat Mukdahan,泰语发音:),一译莫拉限府、莫那限府,是泰国东北部依善地区的一个府,与他相邻的府(顺时针)为:安纳乍伦府、益
  • 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意大利语: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
  • 1848年革命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
  • 四羰基镍四羰化镍,或称羰基镍、四羰基合镍,是一个有机金属配合物,分子式为Ni(CO)4。1890年首先由路德维希·蒙德(Ludwig Mond)制得,是第一个合成的简单金属羰基配合物。室温下四羰基镍为无
  • 奥维尔·莱特莱特兄弟(英语:Wilbur and Orville Wright,Wright brothers),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及俄亥俄州,美国航空先驱、亲生兄弟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和威
  • 约翰·汉考克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1737年1月12日-1793年10月8日),美国革命家、政治家,富商出身。他曾于1775年-1777年任大陆会议主席, 是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署人,美国开国元老之一。由于他
  • 分化群分化簇 (也被称为分化群 或简称为 CD) 指的是用来辨识那些用作免疫抗原辨识的细胞表面分子。 在生理学上,CD分子有许多用途,通常用作细胞的重要受体或配体。 CD可用于细胞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