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是一个基本的人类休息姿势。体重主要由与地面或诸如椅凳的水平物体接触的臀部支撑,躯干则或多或少是直立的。
跪坐在地上最常见的是屈膝而坐,一般可分为双膝并排,或著是膝盖弯曲盘腿而坐。也有双脚伸直的坐姿,称为踞坐。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传统中踞坐是极其随便、无礼的坐姿。另一种是双膝屈曲坐着,称为“蹲(英语:Squatting position)坐”。
双膝并排的有正坐,又称跽坐,是东亚传统最正式的坐姿。而这种坐姿在瑜伽动作中称为金刚坐(英语:Vajrasana)。
盘腿坐,一种称为胡坐(日语:胡坐),是把双膝弯起交叠而坐,用于冥想、修行的盘腿坐又称跏趺坐。
还有一种是一腿作蹲坐状,另一腿盘起,称为游戏坐。
箕踞,即两脚向前方或前方两侧伸展而坐,身体形状如箕。东亚古代妇女箕踞是被视为大不恭的。《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妻独坐箕踞,孟子入室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
有凳子或椅子时,臀部、大腿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
中国春秋时期,一些中国人开始坐在六只足的矮床上,如果要写字、吃饭,就放上一张叫做“案”或“几”的矮小桌子。到了汉朝末期,中国北方胡人发明了一种可以折叠的“胡床”和一种新颖轻便的坐具“马扎子”,即两木相交,中间穿绳,可张可合,人坐于其上,垂下双腿。这种坐具被胡人传入中原后广泛使用,被称为“胡座”,这种坐法也被称为“胡坐”。胡座也是中国椅子与凳子的前身,在胡坐的基础上,人们不断演变,在汉代后中国人逐渐有了坐于椅凳之上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