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字库、焚纸楼、文风塔、文峰塔、敬圣亭,在台湾多称为圣迹亭(惜字亭),客家地区称敬字亭,琉球称为焚字炉(琉球语:フンジルー)。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亦有崇敬仓颉、文昌帝君的意义。
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二刻拍案》卷一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惜字塔依史料所载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于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有些大户人家亦在自家院内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亲理事会2004年3月编修的《李氏族谱》中记载,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纸的风尚,“居恒敬惜字纸,拾即焚炉,其崇文爱士,已见一斑”,而且经常性地到县试考场捡拾字纸,“每值县试,必亲送子弟入校场,后提筐至各号拾字纸焚于库内,其敬惜字纸如此。”。有些塔龛中供奉仓颉、沮诵、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与吉祥图案。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惜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