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

✍ dations ◷ 2025-11-17 15:08:44 #社会心理学,认知偏误

在心理学中,框架效应(英语:Framing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最早在1981年由阿摩司·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内曼提出。框架效应的意义是,面对同一个的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有利或顺耳的描述作为方案。当以获利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冒风险。

案例:
亚洲疾病问题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22%)
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78%)
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亚洲疾病问题的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框架效应的道理:相同的客观问题,通过变换框架,将得到可预知的不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益和损失完全是以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参照点不一样,人们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让人们对下列情景进行决策:(被试N=150)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
典型的决策者会相对中性参照点来评价结果,因此参照点的位置将最终影响决策定制者的风险偏好。在上述2个情境中,决策的关键在于决策者的参照点是什么?得到多少,或是损失多少?情景一中84%的决策者便是以“分文不赚”为参照点,从而规避风险,选择800美元的收益;情景二中87%的人则以“15%的可能不赔钱”为参照点,选择接受风险,而非接受明确的损失。

相关

  • 不定词在语法中,动词不定式(又称不定词)是动词的一种不带词形变化从而不指示人称、数量、时态的形式。它叫做不定式,是因为动词不受限定,或者说不为词形变化所局限。不定式属于非谓语动
  • Sulfacetamide磺胺醋酰(Sulfacetamide),是一种磺胺类人工合成抗菌药,主要通过局部用药治疗局部感染,也可以口服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磺胺醋酰室温下呈白色,水溶性强。磺胺醋酰的药物活性在磺胺
  • 品质工程品质工程(英语:Quality Engineering),由日本学者田口玄一创始的工程方法,以统计学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及生产过程管控,达到产品品质改善及成本降低的双重目的,也应用在生物学、行销及
  • 真菌之毁灭真菌之毁灭是倪匡笔下著名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之一,是《妖火》故事的下半部。魔鬼集团企图逼使张小龙合作发展出改变人性的研究,以达到统治世界的野心,但为了挽救全人类不被控制
  • 日向坂46 日向坂46(日语:日向坂46/ひなたざか フォーティーシックス  */?)是日本大型女子偶像团体,与
  • 公德生公德生 (挪威文:Oscar Christian Gundersen,1908年-1991年),于克里斯提阿尼亚出生,是挪威律师、挪威最高法院律师、挪威工党政治家以及挪威司法部长。曾经担任驻莫斯科挪威大使。其
  • 伊朗卫生及医疗教育部伊朗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伊朗卫生及医疗教育部(波斯语:وزارت بهداشت، درمان و آموزش پزشکی‎)是伊朗的一个政府部门,在卫生及医疗教育事务上掌有行
  • 家庭公园前站家庭公园前站(日语:ファミリー公園前駅/ファミリーこうえんまええき  */?)位于日本奈良县大和郡山市宫堂字毘沙门,是近畿日本铁道(近铁)橿原线的铁路车站。车站编号为B33。侧式月
  • 美菲联防条约《美菲联防条约》(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DT) )、或称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1951年8月30日美国与
  • 内尔·波登内尔·波登(Neil H. Borden,1895年-1980年)是美国的营销学及广告学名誉教授,终其40年在哈佛商业学校的教学生涯都跟广告、广告管理及其影响相关,是相关研突的殿堂级人马。他在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