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克莱伯

✍ dations ◷ 2025-08-22 05:00:32 #埃里希·克莱伯

埃里希·克莱伯(德语: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其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指挥家。

克莱伯出生于维也纳,毕业于布拉格音乐院(捷克语:Pražská konzervatoř),指挥事业则从地方起家,历任达姆施塔特、巴门-埃尔伯费尔德、杜塞尔多夫、曼海姆等剧院,1923年受邀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奠定其名声。1933年纳粹德国成立,为表立场,克莱伯辞去柏林职务,1935年举家迁居布宜诺斯艾利斯,余生则以客席指挥为业。

克莱伯棒下的莫扎特、贝多芬及理查德·施特劳斯诠释特别受到肯定,他亦是积极的当代音乐支持者,指挥了贝尔格《伍采克》的首演。

1890年8月5日,埃里希·克莱伯出生于维也纳第四区,五岁时他的父亲过世,母亲亦于翌年逝世,克莱伯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1900年,他返回维也纳,在那里他目睹了金色大厅、人民歌剧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地的演出,并亲炙了古斯塔夫·马勒的丰采。在一次聆听马勒亲自指挥其第6号交响曲的演出后,克莱伯决定成为一名指挥。

1908年7月,克莱伯前往布拉格查理大学,修习艺术、哲学与哲学史等科目。而后,他申请转往布拉格音乐院(捷克语:Pražská konzervatoř)就读,校方批准了他的申请,但言明必须在特定的科目达到标准,否则必须于一年后自行离校,而克莱伯透过自学通过了测验。1911年,克莱伯开始在布拉格国家歌剧院担任伴奏,达姆施塔特州立剧院的剧院经理偶然发现了克莱伯的才能,力邀他前往任职,克莱伯遂转入达姆施塔特方面。

此后的数年时间,克莱伯陆续在几间重要的剧院工作,包括巴门-埃尔伯费尔德(1919年)、杜塞尔多夫(1921年)、曼海姆(1912年)等地。

1923年,莱奥·布莱奇(德语:Leo Blech)结束了个人十七年的总监任期,自柏林国立歌剧院离任。其继任者名单包括瓦尔特、克伦佩勒等人,惟接洽未果。克莱伯在指挥一次《费德里奥》的演出后,当即受邀继任该院音乐总监一职,双方达成了五年的合约协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描述,克莱伯在柏林的工作“异常高效”:

柏林时期使克莱伯获得了国际性的名声,此后他陆续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纽约等地客席演出。随着纳粹掌权,当局将贝尔格作品《露露》判为“颓废音乐”,为表立场,克莱伯于1934年辞任。他对贝尔格表示,虽然曾多次收到入党邀请,他从未考虑入党。离开柏林之前,克莱伯在一场音乐会中安排了节选自《露露》的音乐组曲,根据《纽约时报》报导,这场演出大获成功。这之后,克莱伯履行了合约内剩余的演出场次,而后于1935年1月举家离开德国。

此后的克莱伯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基地,辗转于各地客席、演出,他的足迹遍布智利、乌拉圭、墨西哥与古巴等国。1935年,他指挥了伦敦交响乐团,这是他的英国初登场。另外他也频繁造访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以及其他欧洲主要城市。1938年,应汤玛斯·比彻姆之邀,克莱伯前往科文特花园指挥《玫瑰骑士》演出。1939年4月,克莱伯拒绝了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邀约,明确表示了对墨索里尼政权的反对。克莱伯说:

战后,克莱伯重返欧洲舞台,并大力协助皇家歌剧院的重整。剧院方面曾邀请他担任音乐总监,克莱伯并未应允。此外,他一度有机会返回维也纳,担任国家歌剧院的总监,惜未成行。1948–55年间,克莱伯为迪卡唱片录制了为数不少的作品。1953年,克莱伯则在罗马指挥了瓦格纳《指环》全本演出。

1951年,克莱伯应东德当局之邀,重返柏林国家歌剧院。对于这次任职,舆论及泛民派人士不表认同,柏林爱乐乐团更取消了预定由克莱伯指挥的演出。对此,克莱伯则认为自己定位应该是东、西德的“桥梁”。1955年,受战事波及的柏林国家歌剧院主建筑重新整修完成,然而当局将腓特烈二世像迳予拆除的行动,引来了克莱伯的不安,他将此举视为政治干预艺术的显著迹象。“我认为,老剧院的精神在这座新建筑中已荡然无存。”克莱伯写道,并在新剧院剪彩前再次辞去音乐总监一职。鉴于西德一方对他亦无好感,克莱伯自此远离柏林乐坛。在传记作者约翰·罗素(英语:John Russell (art critic))眼中,柏林的争端对晚年的克莱伯造成了沉重打击,甚至为此抑郁寡欢。1956年1月27日,克莱伯于苏黎世猝逝,享年65。

克莱伯在指挥之余亦从事作曲,他的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随想曲,以及室内乐、钢琴作品与歌曲等。

克莱伯在英国Decca唱片公司留下几个经典的录音如贝多芬的第三、五、七号交响曲;歌剧也有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与莫札特的费加洛婚礼。

格罗夫评论说,克莱伯录制的玫瑰骑士、费加罗的鼻子和贝多芬的交响曲“都展示了他非凡的节奏控制和动态灵活性”,其中许多已通过数字传输重新发行。

埃里希·克莱伯是法兰兹·奥托·克莱伯(Franz Otto Kleiber)与Vroni Schöppl之子。

1926年,克莱伯与露丝·古德里奇(Ruth Goodrich)成婚,婚后育有一子(卡尔)一女(维罗妮卡)。

1936年,克莱伯取得阿根廷公民身份。

相关

  • 胞苷酸单磷酸胞苷(Cytidine monophosphate,或译胞苷一磷酸、胞苷酸;缩写CMP)是一种核苷酸,可见于RNA分子内。组成物为磷酸官能基、五碳糖以及碱基胞嘧啶。
  • 天象论《天象论》(又译气象汇论,希腊文、拉丁文),亚里士多德著作,四卷(贝克尔编号338a-390)。注释者:亚芙洛第的亚力山大(英语:Alexander of Aphrodisias)(希腊文)、科尔多瓦的阿威罗伊(阿拉伯文
  • 维多利亚 (格林纳达)维多利亚是格林纳达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圣马克区的首府,位于该岛西海岸,在古亚夫和Nonpareil之间,海拔高度155米,2013年人口2,256。维多利亚是圣马克区的活动中心。
  • 安野光雅安野光雅(日语:安野 光雅/あんの みつまさ ,1926年3月20日-),日本画家、装帧家、绘本作家、美术教师。岛根县鹿足郡津和野町出身,现在居住于东京都小金井市,文化功劳者。他于1984年
  • 食果蝠属食果蝠属(食果蝠),哺乳纲、翼手目、叶口蝠科的一属,而与食果蝠属(食果蝠)同科的动物尚有美洲果蝠属(灰美洲果蝠)、襞面蝠属(襞面蝠)、美洲林蝠属(美洲林蝠)、掠果蝠属(掠果蝠)等之数种哺乳
  • 巴辛巴辛(Bakht Singh,1902年-2000年)是印度著名的基督教独立布道家,建立了数百个地方教会。1902年,巴辛出生在印度旁遮普(今属巴基斯坦)的一个富裕的锡克人家庭。1926年从旁遮普大学毕
  • 李·佩斯李·格林纳·佩斯 (Lee Grinner Pace,1979年3月25日-),美国演员,活耀于电影圈、舞台剧与电视圈。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是美国广播公司剧集《生死一点灵》中的奈德(Ned),也因为这个角色,在2
  • 陈和发陈和发(1915年-2001年),男,江苏丹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法比斯奥·阿戈斯塔·拉米雷斯法比斯奥·阿戈斯塔·拉米雷斯(西班牙语:Fabricio Agosto Ramírez;1987年12月31日-)是一位西班牙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守门员。曾效力于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球队拉科鲁尼亚体育俱乐部。他也曾效力于贝蒂斯等球队。
  • 阿联 (清朝)阿联(1873年-?),字简臣,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二十四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同年任国史馆协修官、国史馆撰文。光绪三十四年,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