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旗 (网络安全)

✍ dations ◷ 2025-08-25 11:49:59 #夺旗 (网络安全)

夺旗(英语:Capture the flag,简称“CTF”)在计算机安全中是一种活动,当中会将“旗子”秘密地埋藏于有目的的易受攻击的程序或网站。参赛者从其他参赛者(攻/防式夺旗)或主办方(危难式挑战)偷去旗子。夺旗活动派生出数种变体,当中包括于硬件设备内隐藏旗子。相关比赛可透过在线或实体形式进行,亦可分为高级和入门两种层级。此游戏乃基于同名传统户外运动而设计。

保安夺旗活动的设计旨在以一种教育练习的方式,给予参加者于保护机器的经验,同时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的攻击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即专业环境中的漏洞奖励项目(英语:Bug bounty program))。著名的攻/防式夺旗包括通常被视为竞赛圈(competition circuit)“决赛”、自1996年起,于最大型黑客会议期间举办的DEF CON,以及最大型的学生网络安全比赛NYU-CSAW(网络安全关注周)。

典型夺旗活动包括逆向工程、数据包嗅探、协议分析、系统管理、编程、密码分析,以及编写漏洞利用等等。在攻/防式比赛中,每支队伍获分配一台用以防守的机器(或一个小型网络)——一般位于一个独立的比赛网络之上。队伍会按成功防御己方的机器,以及成功攻破其他队伍的机器而获得分数。典型夺旗的一个变体,是于敌方机器上“植下”己方的旗子。

硬件挑战(hardware challenge)通常涉及获得一枚未知的硬件,并需找出如何绕过部分安全措施,例如使用调试端子或采取一种旁路攻击。危难式挑战与算法竞赛颇为相似:队伍之间并非互相攻击,而是解决由主办方所公布的挑战。一般而言,时间并非赢取这模拟赛的一项要素,但“第一滴血”额外分数通常会给予最快解决挑战的队伍。在山之王式(英语:King of the Hill (game))挑战中,玩家透过相对排名(relative ranking)获取积分。典型而言,只有排名第一的队伍才能得分。当另一队伍击破目前的冠军队伍(例如,透过获得冠军队伍所防守的共享“目标”机器),则他们成为新的冠军,并转为捍卫己方的排名,与其他队伍作对抗。

相关

  • 开颅手术开颅手术,亦称穿颅术,是颅骨外科手术的一种,指通过机械设备打开患者颅骨,从而进行一些非常规治疗,由于开颅手术的高风险性,例如医生的失误操作导致患者脑损伤,这个手术本身也备受争
  •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英语:Late Devonian extinction),又称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是地球生物史上五次主要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之中的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古生代泥盆纪晚期。本
  • 五年计划苏联五年计划(俄语:пятилетка)是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全国性的经济计划,目标是令苏联的经济迅速发展。该计划是由斯大林推展,由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Госплан)在生产
  • 安熙正安熙正(韩语:안희정,1965年5月1日-),是大韩民国的政治人物,第36、37任忠清南道知事(朝鲜语:충청남도지사)。1965年5月1日安熙正出生于韩国忠清南道论山郡錬武邑。他是二儿三女当中的次
  • 范爱众范爱众(?-?),字同人,山西平阳府临汾县人,东胜右卫军籍,明朝政治人物。顺天府乡试第六十四名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二十名进士。曾祖范铭;祖父范聪;父范恭。前母孙氏
  • 待风平浪静《待风平浪静》(日语:凪待ち/なぎまち )是一部2019年日本剧情片,定于2019年6月28日在日本国内公映。 本片由曾执导过《孤狼之血(日语:孤狼の血)》的导演白石和弥(日语:白石和彌)担任导
  • 鬣狗之城《土狼之城》 (沃洛夫语:Ramatou)是1992年由塞内加尔导演吉布里·迪厄·蒙贝提(法语:Djibril Diop Mambéty)所执导的喜剧电影作品,改编自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德语戏剧
  • 戈特利布·席克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席克 (1776年8月15日–1812年5月7日)是一位德国新古典主义画家。他的历史画、肖像画以及风景画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其中以肖像画最为出名。他出生于斯图
  • 梅籍芳梅籍芳(1908年8月-1983年10月11日),男,江苏阜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专于小麦育种研究。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08年8月12日(一说8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先后毕业于阜宁县第一高等小学、南京第一农校。1929年入读金陵大学农学院,后又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1943年在湖北省立农学院任教。1945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实习。1946年回国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担任技正,从事小麦研究。1950年并入新成立的华东农业科学研
  • 塔林歌曲节场地塔林歌曲节场地 ( 爱沙尼亚语:Lauluväljak )是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爱沙尼亚歌曲节的场地。 1869年, 约翰·沃尔德玛·詹森(Johann Voldemar Jannsen)建立了爱沙尼亚歌曲节,当时爱沙尼亚仍是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 这个节日被认为是促进爱沙尼亚民族觉醒的原因之一 。 此后,一个新的传统诞生了,至今,该节日仍然每五年举行一次。 爱沙尼亚歌曲节的第一个场地是在1928年为第9届爱沙尼亚音乐节而建,位于卡德里奥尔的纳尔瓦路和皮里塔路之间。 它是由卡尔·伯曼 ( Karl B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