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耳末

✍ dations ◷ 2025-04-03 17:07:07 #1825年出生,1898年逝世,瑞士数学家,瑞士物理学家,卡尔斯鲁厄大学校友,柏林洪堡大学校友,巴塞尔大学校友,光谱学家

约翰·雅各布·巴耳末(Johann Jakob Balmer,1825年5月1日-1898年3月12日),又译巴尔末,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氢原子光谱波长的经验公式——巴耳末公式。

巴耳末1825年诞生在瑞士巴塞尔乡村的劳森,是家中的长子。大学时期曾留学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数学,1846年回到瑞士,担任中学时期的母校巴塞尔中学的工程制图教师。1849年巴耳末以关于摆线的论文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59年起在瑞士巴塞尔女子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865年到1890年期间兼任瑞士巴塞尔大学讲师。1868年和克里斯蒂娜(Christine Pauline Rinck)结婚,先后生育了6个孩子。1887年巴耳末出版了一本专著《投影几何学教程》。1898年在巴塞尔逝世,终年73岁。

巴耳末在巴塞尔大学兼任讲师期间,受到该校一位研究光谱的物理学教授哈根巴赫(E.Hagenbach)的鼓励,开始试图寻找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当时氢光谱见光区波段的4条谱线已经过埃格斯特朗等人的精确测定,通过观测恒星光谱也发现了紫外波段的10条谱线,然而它们波长的规律尚不为人所知。巴耳末从寻找可见光波段4条谱线波长的公共因子和比例系数入手,否定了将谱线类比声音的思路。受投影几何的启发,巴耳末利用几何图形为这些谱线的波长确定了一个公共因子,写出了巴耳末公式。

其中λ是谱线的波长,B=3.6546×10-7m。

巴耳末公式计算出的波长与实际测量值的误差不超过波长的1/40000,吻合得非常好。随后巴耳末又继续推算出当时已发现的氢原子全部14条谱线的波长,结果和实验值完全符合。1884年6月25日,巴耳末在巴塞尔自然科学协会的演讲中公布了这个公式,同年又将其发表在当地一个刊物上,1885年又刊载在《物理、化学纪要》杂志上。几年后,巴耳末又发表了有关氦光谱和锂光谱的各谱线频率之间的类似关系。

巴耳末原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数学教师,直到年届60岁才取得重要的成就,被视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他的事迹也因此为人们所称道。巴耳末对于原子光谱的工作,特别是巴耳末公式的建立,对近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纪念巴耳末,人们把氢光谱中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谱线系命名为巴耳末系。月球表面的一个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巴耳末环形山。

相关

  • 哈萨克大陆哈萨克大陆(Kazakhstania)是个史前小型大陆,范围为现今的咸海、西伯利亚大陆、阿尔泰山脉、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区域,相当于大部分的哈萨克,加上准噶尔盆地,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哈
  • 楷书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开尔文探针力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e, KPFM)是一种原子力显微镜,于1991年问世。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利用微悬臂感受和放大悬臂上尖细探针与受测样品原子之间的作
  • 电场屏蔽电场屏蔽,是一种存在于由带电粒子构成的流体中的物理现象。在由带电粒子构成的流体中,比如等离子体、半导体、或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群,由于其内里各颗运动中的带电粒子带有电磁场
  • 唐崇惕唐崇惕(1929年11月26日-),女,福建福州人,中国寄生虫学家。195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现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要从事研究与人类关
  • NAVERNAVER(韩语:네이버)是Naver公司旗下韩国著名入口/搜索引擎网站,其Logo为一顶草帽,于199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它使用独有的搜索引擎,并且在韩文搜索服务中独占鳌头。除了搜索之外也
  • 燃气燃气是可用作燃料的气体,可指:虽然“石油气”很多时俗称“煤气”(例如“煤气瓶”其实指液化石油气瓶),但两者成分不同,炉具并不通用。
  • 生酮氨基酸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是指在体内能转化为酮体,即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氨基酸。生酮氨基酸包括赖氨酸、亮氨酸,他们在分解过程中都可转变为乙酰乙酰辅酶A,再在
  • 难民地位公约《难民地位公约》(法语:; 英语:)于1951年7月28日通过,并于1954年4月22日正式生效。难民地位公约和有关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国际难民保护的两项核心规范。该公约定义了难民、难民的
  • 斯莱特定则在量子化学中,斯莱特Slater JC定则(Slater's rules)用于计算有效核电荷的数值。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其它电子的屏蔽作用,每个电子都受到少于实际核电荷的正电荷吸引力。对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