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外道是古印度的诸沙门教派中,除佛教之外,对六个主要教派的并称。外道是佛教对自身以外的其他印度宗派的称呼,在部派佛教经典里对这些学说亦有描述,合称为“六十二见”,并总称当中的主要思想为“六师外道”。
古印度沙门思潮时期,婆罗门教开始世俗化,并且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内部亦逐步演化出数论、瑜伽、胜论及正理论四派。
在释迦牟尼佛(佛陀)时代的印度,虽说主流社会信奉的仍是婆罗门教《吠陀经》,但在当时仍然有对吠陀学说批判的自由思想家,提倡否定吠陀权威的学说。在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与顺世派(顺世论)这三个主要沙门教派,相对于正统(āstika)的婆罗门教而言,他们被称为非正统(nāstika)宗派。耆那教主张苦行,顺世派则主张享乐主义,佛教主张中道。
佛教记载的六师之姓名是一致的,而诸多记载中,除尼乾陀若提子所持观点之外,对其余人所持观点没有定说。古印度部派佛教中,《大毘婆沙论》等论及的六师观点主要源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等,而现代学界一般以南传佛教《长部·沙门果经》的记载为主,下表中的思想概述为现代学者的自行解读与理解,六师中,尼乾陀若提子是耆那教祖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顺世论先驱,富兰那迦叶是无作论者,末伽梨拘舍梨子是宿命论者,删阇夜毗罗胝子是不可知论者,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原子论者。
此教法忽视了道德观和未来世。如果这教法是正确的,那么那个人则可以什么都不做,也不会向往圣洁的生活,并认为精神的提升将是没有意义的反而尽情享受任何的欲望。因为在死亡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所有行为将会一笔勾销。
此教派提倡业力学说,但与佛教的业力有所不同。教导人们修苦行以摆脱旧的业力同时不增添新的业力。
在后世佛教传说中,这六师其后各有十六个弟子继承,并继而发展成为九十六种外道。
华北相传正月初一是释迦牟尼佛天上降魔日,是释迦牟尼佛在天上降伏第六天魔王的日子,即其于第六天降伏天魔的日子,华北相传,有一年大千世界大乱,释迦牟尼佛为了人世间的和平,除夕夜升上第六天,一瞬间克服第六天魔王及九十六洞魔帅,并将法轮传承给弥勒佛。事实上此日原本是原始佛教信徒纪念释迦牟尼佛在波斯匿王宫殿中辩论,降伏六师外道的日子,后人将外道神化为天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