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博布鲁克-沃伦斯基

✍ dations ◷ 2024-12-22 19:19:03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博布鲁克-沃伦斯基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博布鲁克-沃伦斯基(俄语:Дмит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оброк-Волынский,?-?),莫斯科大公国波雅尔,督军(俄语:Воевода)与乌德尔尼王公,莫斯科大公国名将。因为名称过长,通常俄国民间会简称他为博布鲁克(俄语:Боброк),正规的简称应该是德. 米.博布鲁克-沃伦斯基(俄语:Д. М. Боброк-Волынский),博布鲁克-沃伦斯基才是此人的完整姓氏。

博布鲁克自称出身自沃里尼亚,投奔莫斯科宫廷服役后逐渐晋升,1360年代开始担任骑兵长,对梁赞大公国作战。1370年升任科洛姆纳督军,1371年在斯科尔尼甚切沃战役击败梁赞北伐大军。之后数年参加对保加尔和立陶宛大公国的战争,1379年为莫斯科大公国攻占立陶宛控制的上奥卡(Верхняя Ока,今卡卢加州一带),战后仍交还立陶宛。1380年在库里科沃之战担任左翼指挥为罗斯联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博布鲁克属于半传说式人物,亦是有名的罗斯勇士。

博布鲁克相比史实更多的是由传说和戏剧构成的英雄形象,作为古罗斯最有名的罗斯勇士之一,数世纪以来一直被俄罗斯人称颂,其阔额大鼻宽胡,正气凛然的形象深入民心。他并不像之前的罗斯勇士拥有专用的武器,而是他本人可以抵挡一切伤害。因此被视作庇护罗斯不受伤害的英雄人物。后来更因为民族主义浪潮成为了民族英雄,受到全罗斯人民的普遍尊崇。

在沃伦斯基家家谱中没有有关博布鲁克出身的记载。在俄罗斯贵族册《天鹅绒书(俄语:Бархатная книга)》中,他拥有王公称号。后来的研究者并没有试图对记载提出质疑,现代史学确认博布鲁克曾经受封为王公。然而,他王公血统到底从何而来,是源自留里克王朝还是格迪米纳斯王朝(英语:Бархатная книга),是一个仍然未解决的史学问题。

根纳季·亚历山德罗维奇·弗拉谢耶夫(俄语:Власьев, Геннад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是首位研究沃伦斯基和沃罗诺夫家族的史学家,他质疑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王公的出身,他提出一个假说,德米特里王公的绰号“博布鲁克”可能与他来自的地方有关,在沃里尼亚的利沃夫不远处,博别尔卡河畔一个地方叫博别尔卡的城镇,博布鲁克可能源自此处,他本来就是一位小王公。但他与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索洛维约夫也同样留意到博布鲁克一开始在莫斯科服役时没有王公称号的事实,索洛维约夫认为博布鲁克根本无需隐藏其王公身份,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博布鲁克并非留里克王公。其王公身份是他娶了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大公的妹妹后才赐予,但为何莫斯科宫廷会将王公地位授予一位服役贵族(俄语:Служилые люди),这也难以推敲原因,俄罗斯历史上只有沙皇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有相同经历,因此博布鲁克的王公头衔具有相当争议性。在1372年由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给博布鲁克的亲笔信中,信中开首致名的头衔是督军(俄语:Воевода)而非王公,按当时的礼节必须以受信者的最高头衔称呼对方,即可确定博布鲁克在1372年尚未获得王公头衔。但在同一年的编年史记载中,亦有提及博布鲁克拥有乌德尔尼王公头衔。瓦连京·亚宁认为可能在同年与伊凡二世之女安娜成婚,因此被授予王公头衔。研究包括沃伦斯基家等失去领地的王公家族的史学家亚历山大·维克托罗维奇·库兹敏(Александр В. Кузьмин)则认为,亲笔信文献只是反映官方的地位,历史人物的日常社会活动则记录在编年史中,库兹敏指出,在14世纪的等级制社会,身份是社会阶级的判断因素,可以从博布鲁克的名字常与勇者弗拉基米尔、奥博连斯基两位王公并列,可以看出其地位亦属于王公等级。

在十九世纪末,史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彼得罗夫(俄语:Петров, 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和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伊克捷姆普林斯基(俄语:Экземплярский, Андр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假设德米特里来自格迪米纳斯王朝,因为格迪米纳斯之子科里亚特(俄语:Кориат)洗礼名正是米哈伊尔。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支持,特别是格奥尔基·弗拉基米罗维奇·维尔纳茨基(俄语:Экземплярский, Андр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和格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库奇金(俄语:Кучкин, 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库奇金还有一个假说就是博布鲁克是格迪米纳斯大公之孙,沃里尼亚王公米哈伊尔·柳巴尔托维奇的儿子。此外,在《俄罗斯传记辞典》中有关博布鲁克的文章中,作为博布鲁克章节作者的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其父名本来可能是立陶宛式的科里亚托维奇或阿利伯托维奇,他认为他可能是柳巴尔塔斯·格迪米诺维奇(俄语:Любарт Гедиминович)之子,因为虽然其东正教洗礼名为德米特里,但1370年时改宗天主教以作为沃里尼亚公爵改名迈克尔,不排除博布鲁克将父亲名字俄化为米哈伊尔的可能性。克柳切夫斯基的观点得到了伊凡·亚历山德罗维奇·戈卢布佐夫(俄语:Голубцов, 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的支持。但史学家库兹敏转引时二人理据时,认为前者并没有给出充分证据,证明博布鲁克出身自格迪米纳斯王朝。

库兹敏作为沃伦斯基家族的专门研究者,他详细分析了有关博布鲁克的人物传记,最早有关博布鲁克的编年史记载应该是在《罗戈日斯基编年史》1356年条,莫斯科大公伊凡二世将小儿子伊凡(俄语: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Малый)交给科里亚多夫(俄语:Кориат)之子抚养指导。后来的因为在《尼康编年史(俄语:Никонов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中,德米特里和列夫·科里亚托维奇王子一同阵亡,《尼康编年史》也记载,伊凡二世将他的女儿嫁给立陶宛科里亚多夫之子,格季马诺夫的孙子。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津在其作品《俄罗斯国家史(俄语:Истор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中根据未知来源的记载,认为此时伊凡二世大公将女儿嫁给了阿尔吉尔达斯的侄子,即后来称为博布鲁克的德米特里·科里亚托维奇王子。库兹敏推测卡拉姆津是根据沃伦斯基家族的家谱与编年史的对比,推断出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与德米特里·科里亚托维奇是一个人的结论。但1851年在莫斯科天使长主教座堂出土的封册中明确记载,是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顿斯科伊将他的妹妹安娜公主嫁给了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博布鲁克-沃伦斯基。库兹敏认为在伊凡二世大公死时连长子顿斯科伊都只有9岁,是不可能将幼年的女儿嫁给博布鲁克的。

库兹敏认为,德米特里·科里亚托维奇和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博布鲁克-沃伦斯基不是同一人。从绰号来看,后者的领地位于沃里尼亚,科里亚托维奇诸王公则是波多里亚地区的最高封建主。在沃里尼亚,除了格迪米纳斯王朝王公之外,当地的留里克王朝王公也保留了领地,其中值得注目的是奥斯特罗格王公,他们可能是留里克-图罗夫-平斯克或留里克-加利西亚王公的后代。奥斯特罗格的丹尼尔王公(俄语:Даниил (князь острожский))的儿子米哈伊尔和弟弟德米特里曾经参与1399年8月12日的沃尔斯克拉河战役(俄语:Битва на Ворскле)并阵亡。此外,一些编年史称德米特里为“沃伦斯基王公”。据此,库兹敏认为,同名“沃伦斯基”的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是奥斯特罗格王公的近亲,属于留里克后裔。库兹敏认为王公的绰号并不反映沃里尼亚领地的实际所有权,而是表明王公属于沃里尼亚出身。

库兹敏试图找寻博布鲁克的父亲米哈伊尔到底是谁。在库兹敏看来,米哈伊尔可能是首任奥斯特罗格王公丹尼尔一世的兄弟。在1334/1349年,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希望从金帐汗国获得军事援助以在加里西亚-沃里尼亚战争对抗波兰王国,向札尼别汗的汗庭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该使团由他的兄弟科里亚特领导。但是,据《莫斯科编年史》记载,莫斯科大公谢苗一世的使者也到了汗庭,他们指责阿尔吉尔达斯入侵并摧毁罗斯,可汗下令将阿尔吉尔达斯的大使交给莫斯科方的使者带到莫斯科囚禁。直到1350年,谢苗一世才通过释放大使与阿尔吉尔达斯公和解。“立陶宛王公”米哈伊尔与科里亚特一起参加了这个使团,约瑟夫·沃尔夫(俄语:Вольф, Юзеф)认为这位“立陶宛王公”是平斯克王公米哈伊尔·纳里蒙托维奇。库兹敏认为,米哈伊尔·纳里蒙托维奇的领地不靠近波兰边境,与波兰没有利益冲突。“立陶宛王公”米哈伊尔更像是博布鲁克的父亲,因为沃里尼亚就在波立两国边境附近。然而同样专研沃里尼亚地区史的史学家维亚切斯拉夫·诺舍维奇(俄语:Носевич, Вячеслав Леонидович)认为此说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位米哈伊尔王公不可能留下亲生儿子在敌国宫廷就回家,倘若博布鲁克是私生子或有可能,但等级制下的莫斯科大公国宫廷不可能让一个私生子提升至公国领导层。

目前史学界确定博布鲁克并非莫斯科本地出生,而他本人自称来自沃里尼亚。史学家弗拉谢耶夫提出一个假设,在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进攻沃里尼亚,无法保卫财产又不想效忠波兰国王的王公便逃离沃里尼亚前去为弗拉基米尔大公效劳。然而博布鲁克何时抵达莫斯科则仍然无定论,目前最早的说法是博布鲁克在伊凡二世统治时期已抵达莫斯科,史学家叶夫根尼·什穆洛(俄语:Шмурло, Евгений Францевич)指出在1358年的兵役帐已经有一位叫德米德里·沃伦斯基的人服役,月领5普特(俄语:Пуд)小麦。什穆洛认为此人就是尚在寒微之时的博布鲁克。但此说遭到质疑,因为只要是沃里尼亚来的任何一个叫德米特里的人都可以称为德米特里·沃伦斯基,其工资太低,仅属于步卒。博布鲁克首个有史可考的职务即为骑兵长,博布鲁克必定有能力饲养马匹和购置盔甲武器,远非一个步卒的工资能够负担。

《俄罗斯传记辞典》中根据未知来源,指博布鲁克一开始是在下诺夫哥罗德-苏兹达尔大公国的苏兹达尔王公德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处服役,并被任命为千人长,后来才前往莫斯科公国服役。另一个有关博布鲁克早年活动的资料来源是沃伦斯基家家谱,沃伦斯基家族(俄语:Волынские)在14至18世纪属于俄国望族,为了彰显家族血统的高贵,沃伦斯基家族曾多次编写家谱,目前现存的沃伦斯基家家谱由阿尔捷米·彼得罗维奇·沃伦斯基(俄语:Волынский, Артемий Петрович)公爵资助下在1721年写成,并在1733年修订再版。克柳切夫斯基根据一份1733年保存在下诺夫哥罗德佩切尔斯基升天修道院(俄语:Печерский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的根据一封德米特里·阿利伯托维奇王公与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戈洛杰茨基王公争执的信件中判定博布鲁克前去过下诺夫哥罗德服役,但同时也根据沃伦斯基家家谱指出博布鲁克可能直接前往莫斯科服役。斯捷潘·鲍里索维奇·维谢洛夫斯基(俄语:Печерский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在克柳切夫斯基的研究上进一步延伸,他确定博布鲁克至少在1371年斯科尔尼甚切沃战役前就已经在莫斯科渐露头角,在1360年代已经可以从梁赞大公国史料中看见博布鲁克带兵进攻的记载。当代史学家费奥多·鲍里索维奇·乌宾斯基(俄语:Успенский, Фёдор Борисович)也认同维谢洛夫斯基的看法,他认为,博布鲁克在莫斯科的时期甚至可以推前到1360年代初。史学家库奇金对此提出另一意见,他认为1366-1369年应该才是博布鲁克抵达莫斯科的时间,当时是莫斯科千人长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韦利亚米诺夫进行赫沃斯特改革的时间,起初博布鲁克应该经历了一个升迁阶段才从较低的地位升迁至可以带兵的将军。

另外一个流传较广的,已经被史学界推翻的说法是源自《马马耶夫大屠杀传说(俄语:Сказание о Мамаевом побоище)》,指博布鲁克在1380年夏天出现,以响应圣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的号召团结在顿斯科伊手下对异教徒作战,俄罗斯宗谱集《君王谱谍(俄语:Государев родословец)》亦采取此说法。

博布鲁克早期对梁赞大公国的战斗经过不甚明确,虽然有大量历史小说描写他对梁赞的作战,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沃洛季欣(俄语:Володихин, Дмит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认为必须要将传说和现实分离。他不赞成将博布鲁克看作是“方面军司令”,因为莫斯科和梁赞两国有高达15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由奥卡河畔舍尔诺(Черно-над-Ока)到图拉,而博布鲁克在1370年的头衔仅为科洛姆纳督军,管不了这么长的边境线。他仅仅是作为督军,守卫科洛姆纳,梁赞大公奥列格·伊凡诺维奇正好也打算从科洛姆纳进军莫斯科,所以两人就在斯科尔尼甚切沃战役遇上了。维谢洛夫斯基曾经考据过梁赞方史料,指博布鲁克从1368年起至少有五次主动跨越奥卡河进攻梁赞领地的记录,维谢洛夫斯基解释这些进攻的目的是劫掠,而非占领领土。沃洛季欣认同维谢洛夫斯基的说法,因为第二次特维尔-莫斯科战争爆发,莫斯科主力在北方对抗特维尔人,博布鲁克是在牵制梁赞军队,削弱梁赞军队进攻莫斯科大公国的可能性。

斯科尔尼甚切沃战役是博布鲁克精心策划的埋伏,当莫斯科探子报告梁赞军从扎赖斯克领地北上时,博布鲁克是故意主动迎战。史学家尤里·格奥尔基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俄语:Алексеев, Юри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историк))认为,梁赞军有约10,000人,另加约3,000头战马或牲畜,队伍至少10公里长,梁赞是从冬季末期5行军,因此梁赞军队需要大量駄兽携带物资以避免进军期间补给不足的问题。阿列克谢耶夫指出斯科尔尼甚切沃山上满是沟壑和崎岖不平的岩石,树木又密又大。整片地区同时满布多刺的灌木和沼泽湿地,使得行军中的梁赞军根本难以应对莫斯科的突袭。1371年3月6日,行军中的梁赞军因为斥侯提供的假情报从斯科尔尼甚切沃一带进军。据梁赞方的《奥列格大公征伐记》记载,在当时有大雨和风暴,士兵们无法得知莫斯科军队迫近和敌军规模。由于下雨,道路泥泞难行,莫斯科军队先是从远处射击,继而杀声四起。梁赞军不少仍然处在刚睡醒在避雨的状态,因此陷入一片混乱,有些人梁赞士兵扔掉了他们的武器逃跑,马上被敌军杀掉。奥列格和一些老兵下令举盾结圆阵,设法到达开阔地带或依山丘地利打退敌军。然而具体执行上非常困难,特别是被完全包围的埋伏战,对梁赞兵单兵军事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奥列格率军冒莫斯科方的标枪和箭雨攻下一个山丘,下令在山上举起梁赞军旗收拢残军,梁赞军抛弃辎重车,团团围在山丘上抵抗莫斯科军,博布鲁克下令围攻,不克。他称赞梁赞战士的武勇,下令只围不攻,同时派轻骑进入梁赞领地散布假消息指奥列格已死,促使前大公之子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维奇发动政变复辟。

因为特维尔军在米哈伊尔·卡申斯基指挥下准备大举南侵,勇者弗拉基米尔征召博布鲁克入援,博布鲁克见梁赞军久攻不下,而梁赞方亦因为失去补给不能久待。因此双方都同意议和,奥列格发誓放弃入侵莫斯科和梁赞大公之位,博布鲁克解围北返。但在霍季科沃受到特维尔军的阻碍,无法支援红山战役。根据特维尔史学家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沃罗比夫的考证,博布鲁克的部队并未与特维尔军主力部队作战,沃罗比夫同意库奇金的看法,因为马麦参战博布鲁克必须回到南方防守,阻止奥列格公依靠马麦的势力复辟。

1372年,在立陶宛-莫斯科战争结束后,博布鲁克作为莫斯科大公国的“首席波雅尔”代表莫斯科大公顿斯科伊与勇者弗拉基米尔。立陶宛方代表是阿尔吉尔达斯大公及同盟国斯摩棱斯克公国和特维尔大公国的代表签订和约,双方亲吻十字架起誓和平。

1376年,博布鲁克参加对伏尔加保加利亚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莫斯科军队首次使用火药炸城墙,当时博布鲁克负责指挥地道队,挖地道炸垮保加尔城城墙。战后保加尔城成为瓦砾遍地的地方,因此哈桑汗另外营建喀山城,这也是后来喀山汗国的核心部分。

1379年,博布鲁克跟从勇者弗拉基米尔参加布良斯克战争对抗立陶宛的科斯图提斯和德米特里·奥尔格多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 Ольгердович)对奥卡河上游诸公国的入侵。莫斯科军队打败立陶宛军,德米特里·奥尔格多维奇率军投降,但因为雅盖沃仍然率军扼守奥卡河左岸,莫斯科军队为了应对马麦的威胁,只得退出博布鲁克率军攻占的上奥卡,只取得特鲁布切夫斯克和斯塔罗杜布两片领地。

库利科沃之战是博布鲁克参与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根据纪录1380年时的博布鲁克已经身兼3个督军头衔,以及已经成为王公,罗斯联军的集合地也正是他治下的科洛姆纳。他是库里科沃战前杜马的参与者之一,只有九位名将有资格参与此次杜马,博布鲁克率领五个公国的军队共6,000士兵作战,当中有1,500人的伏兵队亦由博布鲁克指挥。

博布鲁克提议了伏兵以及准备后备队两个提案,都被顿斯科伊大公接受。博布鲁克准备亲自率领前锋团,但要求被奥博连斯基拒绝,奥博连斯基指担任前锋的荣耀是他的,博布鲁克退让,担任左翼指挥。而博布鲁克派出的斥侯在9月6日第一次捕捉到了马麦军团的动态,因此莫斯科方的主要考量是如何引诱马麦前来涅普里亚德瓦河(俄语:Непрядва)决战,此时勇者弗拉基米尔提议架浮桥渡过顿河,在全军渡河后,顿斯科伊大公下令摧毁浮桥,让全军被两河包夹的地形中布阵,不留任何空间给鞑靼人迂回的可能。9月7日晚,顿斯科伊大公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博布鲁克提议将左翼军团分成两个梯队,前队由斯摩棱斯克为首的部队构成,后队由更精锐的莫斯科部队埋伏在橡树林中,迂回攻打鞑靼军团的侧翼,顿斯科伊大公批准。9月8日上午战场上开始起雾,但斥侯回报鞑靼兵已经迫近,博布鲁克也从地面的震动和马蹄声判断敌军已经迫近,派人告知顿斯科伊大公。

马麦军团在距离罗斯阵地7公里处停止了进军休整,罗斯人的阵地留给他的军队很少的机动空间进行迂回包抄,但因为罗斯军队背河作战,马麦选择了最直接的战术,正面冲锋罗斯人的阵地。鲍里斯·格里戈里耶维奇·基普尼斯(俄语:Кипнис, Борис Григорьевич)指出马麦为什么下这一决定不得而知,因为马麦大可以留下小部分军队镇守正面,另外分出部队渡河迂回至河对岸,再包抄罗斯军队,在战术上是可行的,且1293年脱脱汗也这样做过。根据库利科沃战役的战例,罗斯军的密集队形明显是鞑靼骑兵无法冲散的,损失机动性而进行直接冲击敌方阵线在军事学上是不明智的行为。最先与鞑靼人接战的罗斯部队是奥博连斯基的前锋团,此时博布鲁克前锋部队亦与鞑靼重骑兵接战,但敌方冲击后便迂回向后离开,罗斯骑兵并不追赶,返回阵列,鞑靼人采轮转射击(Караколь)不断投射火力挑衅罗斯军队,罗斯军队亦放箭回应。在作战了多个小时后,罗斯军左翼出现缺口,马麦下令鞑靼骑兵集中冲击缺口,包抄罗斯军队。罗斯军左翼被冲散,中军大军团的侧翼暴露在敌方攻击范围,此时率领后备队的勇者弗拉基米尔率军填补战线,但是鞑靼骑兵冲入中军,砍倒了罗斯联军的军旗,顿斯科伊大公也被打下马。此时鞑靼人的兵力已经变得过于集中,博布鲁克的一名手下瓦雷尼茨擅自发动伏兵进攻,博布鲁克认可他的决定也下令左翼伏兵高喊“上帝与我们同在!(俄语:С нами Бог)” 冲向鞑靼骑兵后方。此时勇者弗拉基米尔亦在左翼率军抵挡住了鞑靼兵的进攻并重新举起莫斯科军旗,蒂莫菲·瓦西里耶维奇·韦利亚米诺夫(俄语:Вельяминов, Тимоф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率重步兵守住了大军团的中军战线,博布鲁克的部队加入实现了砧锤战术(Молот и наковальня),鞑靼骑兵被三面包围歼灭。根据《马马耶夫大屠杀传说》,被人从尸体堆中找出来的顿斯科伊大公苏醒时,博布鲁克正在他身旁,顿斯科伊大公开口问博布鲁克他们赢了没,博布鲁克告知顿斯科伊大公已经赢了,顿斯科伊大公还有点不可置信。顿斯科伊大公喝了几口用头盔装的水清醒后,意识到真的胜利了。战后论功绩赏赐时,博布鲁克仅仅排在了勇者弗拉基米尔之后,名列第二。从库利科沃归来的军队在科洛姆纳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传说博布鲁克下令并资助建造博布列涅夫修道院(俄语:Бобренев монастырь)以纪念这次胜利,对修道院的考古研究确定此说为真,修道院最早的建筑确实是1380年代的产物。

有关博布鲁克晚年的记载非常少,其中最知名的一次是病危的顿斯科伊大公征召他前往莫斯科服役,他从1389年4月13日起待了一个多月,然而服役册上却显示顿斯科伊大公死前四天博布鲁克结束了服役。史学家沃洛季欣认同文献校对学家阿尔卡季·埃马努伊洛维奇·米尔钦(俄语:Мильчин, Аркадий Эммануилович)的说法,因为文献记载的问题,让人产生了博布鲁克回到领地的错觉,事实上博布鲁克很可能知道大公病危,而改为代理内廷职务,而非军事职务,作为大公的亲信和亲戚,在权力交接时的确会获得额外权力。另一位强大王公勇者弗拉基米尔,此时正在东部边境抵抗大彼尔姆公国的科米人入侵。储君瓦西里一世又正在汗庭赶回莫斯科的途中,博布鲁克是大公身边最有能力的封君,也是亲戚。博布鲁克确实可以作为权力交接时的稳定角色,让权力平稳过渡至大公的儿子们。

博布鲁克在顿斯科伊大公死后的记载主要围绕大公的丧礼和领地划分事宜,顿斯科伊在生前曾经表示要平分领地给两个儿子瓦西里和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因为有作为尤里教父的勇者弗拉基米尔撑腰,尤里的领地分得明显比侯任大公瓦西里一世还大。博布鲁克请前大公妃苏兹达尔的叶夫多基娅(俄语:Евдокия Дмитриевна)根据大公遗嘱主持公道,制止尤里党人肆意划分领地,大公妃制止次子尤里在兄长尚未到达莫斯科前再划分任何领地。大公去世一个月后,瓦西里一世亦率鞑靼兵队返抵莫斯科,瓦西里一世任命了十个人主持丧礼,其中亦有博布鲁克。1389年10月11日,加利奇-兹韦尼哥罗德大公国成立,典礼上瓦西里一世册封长弟尤里为莫斯科大公国的共治者和封臣的领袖。根据典礼宾客册,博布鲁克也有出席,敬称为殿下(Высочество)。这是博布鲁克-沃伦斯基这个名字目前已知最后的记载。

博布鲁克何时去世是一个史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目前有关博布鲁克的最终结局,史学界主流看法有三:

一派是由维尔纳茨基主张,博布鲁克阵亡于沃尔斯克拉河战役(俄语:Битва на Ворскле),因为在《尼康编年史》中,德米特里和列夫·科里亚托维奇王子一同阵亡,但在另外四本编年史只提到列夫阵亡。库兹敏质疑这个德米特里是否博布鲁克存疑,流亡美国的维尔纳茨基在没有看到兵役帐的推断比较武断,因为博布鲁克连在库利科沃战役的名字都是博布鲁克-沃伦斯基。沃尔斯克拉河战役中的兵役帐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就算博布鲁克已经改名,但连乌德尔尼领地出兵的记载都没有就绝不可能,因此博布鲁克不可能参加沃尔斯克拉河战役。

另一派是以维谢洛夫斯基为首,他认为博布鲁克绝嗣,后来的沃伦斯基家是冒姓,他指出博布鲁克后代近四代人连服役的记载也找不到,唯一信息来源就是沃伦斯基家家谱。而且当一位王公去世,按理子嗣嗣位土地册也必然有嗣君向大公报告前王公去世的记载,然而并没有。土地册再次提到乌德尔尼领地的转换是在1445年德米特里·舍米亚卡时代,在库利科沃战役已届中年的博布鲁克不可能在顿斯科伊大公去世后仍然多活56年,因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博布鲁克绝嗣,领地回归大公宫庭。

最后一派是由亚宁提倡,库兹敏也认可的说法,他们认为博布鲁克在小儿子瓦西里因为一宗骑马意外摔死后,与妻子一同出家进修道院,且去世的时间不晚于15世纪。然而考古证据并不支持,即便王公出家也必然有记载,何况是大公的姑姑也出家。库兹敏试图引用罗斯托夫教会的记载解释这个缺失的部分,在15世纪初去世的僧侣记录中,提到了“沃伦斯基的狄奥尼修斯王公”,他认为这位狄奥尼修斯就是博布鲁克本人。沃洛季欣认为此人不可能是博布鲁克,因为当时王公出家并不像平民采用希腊化的教名,而且会以本名+领地名的方式,要是博布鲁克出家,理论上应该是“米哈伊尔·乌德尔尼斯基”。

目前博布鲁克子女的信息全来自沃伦斯基家谱,没有其他文献可以佐证。直到博布鲁克的五代孙伊凡·伊凡诺维奇·沃伦斯基(俄语:Волынски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的活动才有官方纪录。
与第一位妻子:

与伊凡二世之女安娜:

博布鲁克作为古罗斯最有名的罗斯勇士之一,数世纪以来一直被俄罗斯人称颂,其披襟宽胡的形象也深入民心。在17世纪以前,博布鲁克的形象主要是抵御野蛮的梁赞人,使莫斯科免受洗劫的英雄。其宿敌为同样是罗斯勇士的提图斯·姆斯季斯拉维奇(俄语:Тит Мстиславич),二人数次交手均未有胜负,最后是提图斯为奸人所害,博布鲁克未能与其分出胜负而留下遗憾。另一个主要对手是梁赞的奥列格大公,因奥列格大公为私生子且为妓女所生,在民间传说的形象是一个僭位者,出身不干净的奸人,相反博布鲁克一身正气,信仰虔诚,因为上帝赐下大能予博布鲁克,让博布鲁克数次以寡兵大破梁赞的奥列格公。在《马马耶夫大屠杀传说》中博布鲁克是顿斯科伊大公的左右手,他是因为感召而从沃里尼亚而来加入对鞑靼异教徒的圣战,也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才让罗斯军队胜利。

在17世纪以后,博布鲁克在民间传说中逐渐转变为一名对大公忠诚的督军,以及一个对抗异教徒的名将,都主教德米特里·罗斯托夫斯基(俄语:Димитрий Ростовский)在《圣徒传》中荣耀博布鲁克为罗斯的守护者,信仰的捍卫者。作家及诗人谢苗·波洛茨基(俄语:Симеон Полоцкий)在剧作《库利科沃》也提及博布鲁克的英勇无畏,上帝使鞑靼人的弓箭无法伤及博布鲁克身体之事。17至18世纪开始构成现在大众所知的博布鲁克形象,阔额大鼻宽胡,肩膀宽阔,双眼炯炯有神,他不像过去的罗斯勇士有专门的武器,而是敌人的武器不能伤身的能力。因此也引申出了战士忠义如博布鲁克,上战场必得平安,倘若不忠不义,或表面忠诚实际不忠,敌人的刀斧箭弹加诸身上这一层含意。

19世纪俄法战争结束后,博布鲁克的形象开始转变为民族英雄,季莫菲·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带动了俄罗斯的中世纪研究热潮,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家们认为博布鲁克是一名“好骑士”,就像是法国的皮埃尔·泰拉伊,忠诚事君,道德高尚。彼得·安德烈耶维奇·维亚泽姆斯基(俄语:Вяземский, Пётр Андреевич)在小说《奥列格·梁赞斯基》中描绘的博布鲁克敢于犯难,一夫当关抵御马麦和奥列格,并且表现出有博布鲁克镇守,梁赞兵越不过奥卡河北岸的故事。暴烈的提图斯公死于暗杀,相反道德高尚的博布鲁克却令刺客却步,以此形成鲜明对比。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俄罗斯急需宣扬俄国国体的英雄人物,以挽救国家尊严和平息自1905年俄国革命社会分裂的状况。为了加强社会凝聚力,宣传顿斯科伊大公是一个好选择。大公的忠臣之一的博布鲁克亦被宣传为民族英雄,俄罗斯象征主义(俄语:Русский символизм)的代表人物瓦列里·雅科夫列维奇·勃留索夫(俄语:Брюсов, Вале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写出了爱国戏剧的作表《顿斯科伊》,描绘13世纪时各罗斯王公斗争不止,在基督感召下停止内斗,由圣谢尔盖予以祝圣。以基督之名出征打败异教徒。博布鲁克的角色有一句台词:“我看不见罗斯,我只看到莫斯科、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梁赞彼此斗争,他们屈服在异教徒的脚底下求饶,却抽剑指向自己的兄弟!兄弟们,让我们将剑尖一致向外,背靠背地团结一起。上帝啊,求你让我们放下彼此间的不满,团结一致,在地上建立一个荣耀你的国度!这就是罗斯,是圣弗拉基米尔的国度,是全体罗斯人的祖国!”

20世纪随着电影的兴起,博布鲁克作为角色常常出现在中世纪历史剧中。博布鲁克最早出现在银幕上是《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一生(俄语:Эпизод из жизни Дмитрия Донского)》,由尼古拉·卡拉索夫(Николай В. Карасов)饰演。1960年,苏联中央电视台试图拍摄一个历史题材长篇剧集,最初研究命名为《顿斯科伊》。后来因为考量到苏联国内民族团结问题,剧本被大幅修改,并命名为《春雨》,由伊戈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别利亚耶夫(俄语:Беляев, Игорь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担任导演拍摄55集。在剧中的博布鲁克由乌克兰演员亚历山大·库利楚克(Александр Л. Кулицук)饰演,博布鲁克并非纯粹的善人,也有人性化和情绪化的一面。而马麦也不是传统的恶人,而是一个爱家和面对汗位不稳,站出来弄权拯救金帐汗国的另类忠臣。1989年,德米特里·巴拉索夫(俄语:Балашов, Дмит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的历史小说《退位》首次提到博布鲁克,小说中的博布鲁克会进行屠杀和强奸民女等恶行,他为之忏悔并在僧侣的教导下回归正道。此事引起相当大的争议,巴拉索夫引用史书中博布鲁克对梁赞的破坏的记载,认为他的作品重新赋予了博布鲁克“人的肖像”,博布鲁克其实与奥列格公都是同一类人,身为将领本质上就是要杀人,要掠夺,承认博布鲁克犯下暴行反而是另外一种升华,他从一个凡人,成长为一个令人敬佩的罗斯勇士。德米特里·巴拉索夫笔下的博布鲁克成为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拯救者,体型魁梧,阔额大鼻宽胡,常常豪爽大笑。巴拉索夫故意将提图斯与博布鲁克的性格互换,博布鲁克粗犷但冷静,提图斯文雅但莽撞。而博布鲁克的行事方式则与奥列格公起一个对比,奥列格以淫乱为乐,博布鲁克回家陪伴妻子;奥列格屠城强迁,博布鲁克安民;奥列格穷兵黩武,博布鲁克鼓励生产。2003年,弗拉基米尔·科热夫尼科夫(Владимир Г. Кожевников)开始撰写《被遗忘》这是一套长篇历史小说,以博布鲁克的视角为出发点描绘博布鲁克的一生,由博布鲁克在立陶宛的少年时期开始描写,波兰人的入侵令博布鲁克的妻子被杀,他带领两个孩子逃难至莫斯科,获得莫斯科大公认可才能,升迁至将军高位,娶了大公的妹妹,打败马麦,最终被也迪古所杀。

相关

  •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硫酸软骨蛋白多糖(英语: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CSPG)又称硫化软骨蛋白多糖。是硫酸软骨与蛋白多糖结合的产物,在脑部中调控神经系统的发育与生长,它能抑制神经纤维的再
  • 硝酸根离子硝酸盐是一个多原子离子其分子式NO3−和分子量62.0049克/mol。硝酸盐同样描述为有机官能团RONO2。这些硝酸酯是一专业炸药。CP#3是硝酸根离子NO3−形成的盐。许多金属都能形
  • 牛丼牛丼(「丼」,拼音:dǎn,注音:ㄉㄢˇ)(又稱為日式牛肉饭)是一种日式速食食品,是一种丼物。主要做法是在碗内盛上米饭后,上铺一层碎牛肉片和洋葱丝,并一起蒸熟后食用,食用时可配以腌制的
  • 山东东路山东东路,金朝时设置的路。金朝改宋朝分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治所是益都府(今山东省青州市)。这是山东作为政区之名的开始。包括今山东省泰山以北,沾化县、商河县、禹城市、长清
  • ATC代码 (L04)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L04(免疫抑制剂)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
  • 十三个理由《十三个理由》(英语:),作者为杰·埃舍,于2007年获《纽约时报》青年小说畅销小说。英文版由《RazorBill》(Penguin Books的成人小说类)出版。精装版在2011年七月获得最畅销小说榜第
  • 赵隆美赵隆美(1581年-1641年),字文度,号季昌。直隶常熟人。明朝官员。赵用贤三子。由太仆寺丞、刑部主事转升郎中,官至叙州府知府。有子赵士春、赵士锦。
  • 申用懋申用懋(1560年-1638年),字敬中,号元渚,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万历癸未进士,崇祯间官至兵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除刑部主事,改兵部车驾
  • 芙洛伦西雅·哈毕夫芙洛伦西雅·哈毕夫(1993年8月22日-)是一名阿根廷曲棍球运动员,曾代表国家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的女子曲棍球比赛,并获得一面银牌。
  • 李葆素李葆素(?-?),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浙江乡试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未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