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监国鲁王圹志是明朝末年,南明鲁王朱以海的墓志。“圹”(音ㄎㄨㄤˋ)意指墓、墓葬,“圹志”即是墓志的意思。1959年当国军在金门城郊的古岗湖附近进行炸山采石及建构军事工程时,意外发现一座古墓,后来证实是明太祖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九世孙、鲁肃王朱寿镛之子,后来人称南明鲁王朱以海的墓。墓中找到的石碑就是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圹志内容记载鲁王生平,并提到“……鲁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打破了郑成功与鲁王不合,甚至是谋害他的误解,对理解南明历史有极大的重要性。现在已被指定为国宝,为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重要典藏。
根据〈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墓记〉的叙述,1959年8月19日,国军在旧金门城外进行炸山采石的工作。在一次引爆后,一块原本被埋下的石碑出现,在现场作业的军官发现后继续往下挖掘,在再往下一米处发现了圹盖及整座无刻文的石碑(文章作者当时推测为墓碑),确定发现一座由三合灰砌成的坚固古墓。
8月22日,作业的军官先在石碑后凿开一个洞进入检视,并在里面找到另一块石碑,这块石碑高63.5公分,宽47公分,厚5公分,由玄武岩制成。经简单清洗后发现碑上刻有“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的字样,于是“皇明监国鲁王圹志”正式被发现,也确定这座古墓为南明鲁王朱以海的圹墓。
之后军方召集金门县政府的官员、相关学者、当地仕绅与军方高层成立处理小组,仔细地发掘及维护鲁王圹墓,并将发掘出土的文物交付金门县政府保管。“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则由军方带到台湾,并移交给国立历史博物馆珍藏。
请参见台湾记忆 -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0014&lang=chn 。
请参见“〈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碑文”,收录于《台湾风物》,第10卷 第1期,1960年1月31日出版。
在此圹志出土之前,根据诸多史料或野史都流传郑成功“沈鲁王于南澳”、“迁鲁王于澎湖”等陈述,或与鲁王朱以海不合,甚至是杀害鲁王的记载。借由“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的出土以及对圹志内文的解读,把鲁王朱以海是因病去世、并不是受郑成功谋害的史实公开在世人面前,也澄清了郑成功谋害及对明朝王室不敬的谬误与冤情。对于理解明朝末年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对抗清兵的南明政权以,以及其中几位重要人物之间的互动,提供了重要且可信度高的史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