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郡,中国古代的郡。
战国时,秦国置河东郡,郡治在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
西汉时,河东郡为三河之一,属司隶校尉部,领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脩、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讘、骐二十四县。王莽时,改河东郡为兆阳郡。东汉初,复为河东郡,省左邑、长脩、狐讘、骐四县。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改彘县为永安县。
三国魏时分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襄陵、绛、濩泽、临汾、北屈、皮氏诸县置平阳郡。晋武帝太康中,河东郡领安邑、闻喜、垣、汾阳、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九县。
十六国时期,河东郡先后为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后秦的领土。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时收复了河东郡,两年后又被北魏攻占。
北魏太武帝神䴥元年(428年),置雍州,河东郡改属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雍州为泰州。北魏时,闻喜县改属南太平郡,汾阳县改属龙门郡,分河东郡之安邑、河北、太阳三县置河北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析置安定县。太和十一年(487年),分解县为南解、北解二县。太和中,罢泰州。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复置泰州,东垣县改属新安郡。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攻占河东郡,废泰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于河东郡置蒲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河东郡,其地属蒲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蒲州为河东郡。河东郡领十县:河东、桑泉、汾阴、龙门、芮城、安邑、夏、河北、猗氏、虞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东郡为蒲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蒲州为河东郡。河东郡领八县:河东、桑泉、解、猗氏、虞乡、永乐、宝鼎、闻喜。天宝十三载(754年),改桑泉县为临晋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河东郡为蒲州。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括注曾用名称。郡、国同名者,只列出最后使用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