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特奈战役

✍ dations ◷ 2025-09-10 21:12:12 #阿尔特奈战役

阿尔特奈战役(德语:Gefecht bei Artenay),是1870年10月10日普法战争期间,法国在卢瓦雷省的奥尔良西北部的阿尔特奈地区,与普鲁士王国和巴伐利亚王国的一场战役。

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在1870年9月2日的色当会战中经历重大失败,法皇拿破仑三世也被普鲁士俘虏。普鲁士王国随着联同巴伐利亚王国和北德意志联邦的军队向法国腹地推进,并包围了首都巴黎。

为了确保普军从巴黎向南部的攻势,路德维希·萨姆森·海因里希·亚瑟·冯·弗雷尔(英语:Ludwig Freiherr von und zu der Tann-Rathsamhausen)领导的巴伐利亚军团于1870年10月开始被派往卢瓦尔河地区驻扎,目的是征服法军聚集在奥尔良的联合军团。为了加强巴伐利亚军团的实力,军团加入了普鲁士第22师和第17师,以及第2和第4骑兵师,组成巴伐利亚第一军团。10月8日,普军推进到埃唐普。 之后在10月9日,普军的骑兵和先锋队在昂热维尔与法军进行了小规模的战斗,法国当地的守军沿着昂热维尔到埃唐普的路线向着奥尔良方向撤离。

10月10日,法国国防政府命令驻扎在奥尔良北部的约瑟夫·爱德华·德拉·默特·罗格(法语:Joseph Édouard de La Motte-Rouge)率领第15军前往奥尔良驻守,并接管在当地聚集的法国军队。巴伐利亚第一军团在经过前一天的战斗后,急行军前进了20-25公里,并于10月10日到达了阿尔特奈附近的村庄。

巴伐利亚第一军团约14,000人,拥有约80门大炮,亚瑟·冯·弗雷尔率领的巴伐利亚步兵位于军团中央,由威廉·祖斯托伯格-韦尼格罗德(德语:Wilhelm zu Stolberg-Wernigerode)率领的第2骑兵师担任右翼部队,普鲁士弗雷德里克·亨利·阿尔伯特(英语:Prince Albert of Prussia (1809–1872))亲王率领的第4骑兵师担任左翼部队。

由于法军的防御重点是奥尔良地区,在阿尔特奈的法国守军很快就被普军击败。巴伐利亚军的炮兵队从中央阵地向法国阵地开火,但法军部署在Assas高地上的炮台给了从中央进攻的普军很大麻烦,巴伐利亚军的炮兵用了一点时间才除掉了这个炮台。亚瑟·冯·弗雷尔下令普军骑兵师从法军的左右两翼进攻,对阿尔特奈形成了三面包围,在与法军步兵进行了短兵相接后,普军成功俘虏了许多法军和收获众多武器。直到下午4点左右,阿尔特奈才被巴伐利亚第一军团占领,法军损失了约900名死伤者,普军则损失了约200名士兵。

法军继续朝着奥尔良方向撤退,巴伐利亚军于10月11日在奥尔良北部的奥尔姆的发生小规模的战斗。在激烈的大炮战役中,巴伐利亚的指挥官弗朗兹·威尔(德语:Franz von Will)因表现出色,他被授予了马克斯·约瑟夫军功勋章(英语:Military Order of Max Joseph)。之后普军从四面八方入侵奥尔良市,巴伐利亚第3旅进入市集广场时蒙受了惨重损失,但普军最终成功占领了该城市。在第一次奥尔良战役中,普军损失了约60名军官和1200名士兵,而法国则有3,000名士兵被俘虏。

1870年10月18日,普鲁士第22师和第4骑兵师撤出了巴伐利亚军团,加入包围巴黎的攻城部队。法国第15军则以较少的损失成功撤出了奥尔良市,德拉·默特·罗格随后被解除了法国联合军团的指挥权,由路易斯·让·巴普蒂斯特·德·奥雷勒·德·帕拉丁斯(英语:Louis Jean-Baptiste d'Aurelle de Paladines)接任成为法军新的领导人。奥雷勒·德·帕拉丁斯随后在法国第16军(由安托万·尚兹(英语:Antoine Chanzy)指挥)抵达后,与第15军组成了卢瓦尔军团(英语:Armée de la Loire),并继续留在奥尔良附近的卢瓦尔河集结士兵和进行训练。

11月7日,普军发现了户瓦尔军团的一部分后,在11月8日晚上至9日,亚瑟·冯·弗雷尔下令在奥尔良的巴伐利亚军团移动到库尔米耶尔地区驻扎。在库尔米耶尔战役中战败后,巴伐利亚军撤退到阿尔特奈,并占领了当地部分地区,继续与法军对战。1870年12月3日,在普鲁士腓特烈·卡尔(英语:Prince Friedrich Karl of Prussia (1828–1885))亲王的指挥下,普鲁士第2军团发起了第二次奥尔良战役,并与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二世领导的军团的部分兵力联合进攻,成功重新占领回奥尔良,并将法军户瓦尔军团分为了两部分,阻止了法军解救巴黎的计划。

相关

  • 南策文南策文(1962年11月-),湖北浠水人,中国材料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生于湖北浠水,原籍湖北浠水。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
  • 吞并奥地利德奥合并(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并),是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统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
  • 明朝皇帝本表列出明朝时期各政权君主:包含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及不被广泛承认的君主;亦包括明朝灭亡后,其皇族与官员南迁后所建立的,统称“南明”的各政权君主。德祖 ~ 懿祖 ~ 熙祖 ~
  • 垃圾收集垃圾收运是废弃物管理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从垃圾的产生源输送到处理场或最终掩埋场的程序。垃圾收运也包括对资源回收物的收运。家庭废弃物一般先放在装有垃圾袋的垃圾筒中,之后
  • 淮北市淮北市,古称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市境北、东接宿州市,南邻蚌埠市、亳州市,西北界河南省商丘市,东北部飞地段园镇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地处皖苏
  • 林杰 (1970年)林杰(英语:Liam D'Arcy Brown,197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英籍汉学家、游记作家,目前跟他妻子Becky住在英国中部地区的华威郡。他在牛津大学学了中文,毕业后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了中国
  • 和声和声学是关于和弦构造和进行的音乐理论学科,对于理解音乐构成及其自然逻辑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响(sound)的范畴里,广义的和声可以是指任何由超过一个频率所组合而成的声音
  • 琴宝罗琴宝罗(韩语:금보라,1961年1月7日-),韩国女演员。
  • 杨琮杨琮(1430年-?),字廷璋,顺天府涿州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顺天府乡试第七十一名。天顺元年(1457年),参加丁丑科会试,得贡士第二百十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五名。曾祖父杨大二。祖父杨暹。父亲杨春。
  • 老桥 (马里博尔)老桥(斯洛文尼亚语:Stari most)或者称为国家桥()主桥()德拉瓦桥()是斯洛文尼亚东北部的马里博尔跨越德拉瓦河的桥梁。此桥建成于1913年,并于同年8月23号通车,在二战期间,这座桥被损坏后又重建,最近一次翻修是在1990年到1998年。941年4月阿道夫·希特勒视察老桥坐标:.mw-parser-output .geo-default,.mw-parser-output .geo-dms,.mw-parser-output .geo-dec{display:inline}.mw-parser-